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4版
发布日期:
从创新“出圈”到自信“出海”: 以数字赋能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竞争力
华中师范大学 许莲青
文章字数:2259
  近年来,以动漫、网文、网游、网剧等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品,凭借优质的内容创意和独特的文化元素,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用户了解中国故事、领略中国魅力。《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2025)》显示,中国网络小说受到全球读者的广泛喜爱,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如此,《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代表性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潮。这些现象表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引发广泛共鸣,更以亲切灵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实现从“创新出圈”到“自信出海”的深刻转变,成为构建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力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出圈”到“出海”的新格局
  主体协同,形成文化出海的核心动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出海,离不开政府、市场与社会个体的同频共振与高效协同。政府作为文化出海的“护航者”,出台了《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从资金扶持、平台搭建到版权保护全方位发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的坚强后盾。企业作为“主力军”与“开拓者”,凭借资金投入、技术支撑和全球化平台网络,以精品内容开拓海外市场,将中国数字文化产品与服务体系系统性推向海外。同时,网络作家、短视频博主等个体创作者借助网络平台,以个性化表达自发创作和传播富含中国元素的文化内容,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深刻转变。
  内容为本,形成多点开花的产品矩阵。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剧、网络游戏、国漫、短视频、短剧等不同文化载体,共同构成了立体、多元、活跃的文化内容集群,极大丰富了全球用户多样化、精细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例如,《黑神话:悟空》将中式美学与神话传说融入数字化视觉语言,让玩家在沉浸式游戏体验中直观感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精神内核。网络文学不仅将中华历史哲学、价值观念融入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还通过衍生的影视、微短剧、动漫等多形态产品拓展影响半径,成为文化出海的新引擎。这种多层次、多形态的内容矩阵,既满足了不同受众的偏好,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渠道联动,推动构建立体传播网络。以Tik-Tok、小红书为代表的各类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的兴起,打破了西方国家主导的媒体话语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新路径。越来越多的普通个体成为文化的生产者、表达者,他们将饮食起居、节庆习俗等日常生活转化为鲜活的文化内容,极大降低了国际受众的接触门槛,为海外用户提供了跨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尤其是在免签政策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走进中国、记录中国,线上文化景观与线下文化体验相互交融,成为中国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
  文化融合,以内容表达带动价值共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出海,核心在于通过情感共鸣加深受众的记忆与认同,搭建文明沟通的桥梁。一方面,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呈现提供了更生动的视听语言和表现形式,如“李子柒”“滇西小哥”等视频博主,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和高质量的视觉表达,激发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受到海内外观众的关注与喜爱。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为打通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助力。例如,AI翻译提升了网络小说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减少了因语言障碍导致的文化误解;同时,算法和大数据通过关键词捕捉、语义分析深入挖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与消费需求,实现精准个性化推荐,从而增强文化传播的实效性。
  二、以数字赋能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竞争力
  尽管成绩斐然,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海”之路并非一片坦途,仍面临文化差异、市场壁垒等多重挑战。从“出圈”到“出海”,并非简单的空间拓展,它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在国内“活起来”,更要解决国际化传播中的“水土不服”问题。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系统谋划、综合施策,最大化释放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效应。
  一是要强化文化内容建设,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染力。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特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既要尊重和维护文化本真性,又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引发人类共鸣的文化精品,使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融入全球语境,与全球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二是要深入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系统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以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提质升级,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力。一方面,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跨学科协作平台,为不同学科背景、不同领域的人才合作提供交流平台,推动产出更多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要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发展,依托影视、游戏、文创产品等多样化载体,积极促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IP+科技+产业”的融合模式,打造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辐射力与全球竞争力。
  三是要搭建文化传播全球网络,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力。吸引受众感受、体验是促使其理解接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需兼顾广度与深度。要利用大数据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审美偏好、消费习惯,根据不同文化偏好实现分众化、精准化的内容推送;同时,既要用好短视频、网文、网游等既有渠道,又要进一步挖掘受众的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开拓新的文化产品和消费场景;此外,要加强线上与线下的互动,通过举办主题展览、文化节等活动,增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理解与交融。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