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理路
文章字数:1986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彰显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其本质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此背景下,“具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生成能力的模型及相关技术”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以下简称“生成式AI”),凭借强大的生成性、交互性和多模态等特征,为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提供了全新动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可借助生成式AI的技术优势,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目前,部分学者已对数字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风险及路径开展大量研究,但在探索“如何赋能”之前,需先厘清生成式AI“何以赋能”的理论逻辑、技术逻辑与实践逻辑,这是实现技术真正赋能的前提。
一、理论逻辑:生成式AI与课程思政共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使用,是推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一方面,科学技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生成式AI作为人类智能在技术层面的延伸,充当着人进行实践活动的中介角色,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其应用的价值应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观的遵循,还是技术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而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标是通过解决“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在价值引领、知识融合与能力提升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理论上,课程思政聚焦于课程这个载体,遵循课程本体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上,课程思政立足于课程本身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更进一步地强调重视学生的知情意行,回归课程育人的初心。这与生成式AI服务于人的价值旨归高度契合,最终指向人的发展。二者可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一方面,生成式AI提供的服务以个性化发展为导向,为课程思政的提质增效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在生成式AI的应用过程中注入了育人的灵魂与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技术的异化,共同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技术逻辑:生成式AI可以赋能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高校课堂作为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具有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重功能。当前,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在“融”的深度与精度上仍存在不足,而生成式AI的自主生成性、对话交互性与多模态数据分析能力,为破解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在教学内容上,思政元素的同质化倾向及与专业课程的低结合度,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难以产生思想价值共鸣,出现“两张皮”现象。生成式AI的联网生成能力,可快速获取多样化思政元素,按“一课一策”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精准关联,打破通用素材局限,使思政元素内嵌于课程教学设计之中。
在教学方式上,课程思政教学因时间有限,互动多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向灌输模式,教师难以针对学生个体开展价值深化与个性化引导。生成式AI以智能交互性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通过提示词驱动带动学生主动思考,并实时回应,为精准引导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学生的追问可暴露其价值倾向与隐性需求,为教师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提供支撑。
在教学评估层面,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教育”,其效果难以准确衡量。生成式AI的多模态数据分析可实现多维度、动态化、精细化评估,提供基于数据而非主观价值判断的教学评价反馈,一对一生成学生思政素养报告,客观量化价值引领效果。
三、实践逻辑:生成式AI赋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行动指引
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其应用如果失去准则,将会背离课程思政的育人初心。因此,在生成式AI赋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中,必须遵循以下行动指南。
坚持以人为本、教师主导的根本立场。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主力军与直接实施者,在技术赋能过程中,需牢牢把握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明确生成式AI仅是延伸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的辅助工具,坚决摒弃“技术中心主义”倾向,构建“教师为主、学生为本、技术为辅”的科学教育理念。同时,要持续系统提升各科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数字技术应用素养,引导教师主动学会运用生成式AI辅助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反思,努力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稳步发展。
坚持伦理治理、人技向善的核心原则。一方面,生成式AI的应用涉及师生个人信息、学习数据等敏感内容,高校需制定与技术赋能路径相配套的伦理规范与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防护机制,切实保障师生的数据安全与隐私权益,坚决避免数据泄露与滥用风险;另一方面,生成式AI的生成内容可能因算法缺陷引发认知偏差与价值偏差,确保生成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对齐、有效规避算法偏见带来的内容歧视,需要高校在技术引入审查、教学场景技术应用规范、内容质量审核等方面协同发力,确保技术在阳光下规范运行,真正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赋能增效,全面提升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与育人质量。
一、理论逻辑:生成式AI与课程思政共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使用,是推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一方面,科学技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生成式AI作为人类智能在技术层面的延伸,充当着人进行实践活动的中介角色,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其应用的价值应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观的遵循,还是技术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而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标是通过解决“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在价值引领、知识融合与能力提升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理论上,课程思政聚焦于课程这个载体,遵循课程本体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上,课程思政立足于课程本身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更进一步地强调重视学生的知情意行,回归课程育人的初心。这与生成式AI服务于人的价值旨归高度契合,最终指向人的发展。二者可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一方面,生成式AI提供的服务以个性化发展为导向,为课程思政的提质增效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在生成式AI的应用过程中注入了育人的灵魂与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技术的异化,共同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技术逻辑:生成式AI可以赋能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高校课堂作为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具有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重功能。当前,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在“融”的深度与精度上仍存在不足,而生成式AI的自主生成性、对话交互性与多模态数据分析能力,为破解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在教学内容上,思政元素的同质化倾向及与专业课程的低结合度,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难以产生思想价值共鸣,出现“两张皮”现象。生成式AI的联网生成能力,可快速获取多样化思政元素,按“一课一策”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精准关联,打破通用素材局限,使思政元素内嵌于课程教学设计之中。
在教学方式上,课程思政教学因时间有限,互动多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向灌输模式,教师难以针对学生个体开展价值深化与个性化引导。生成式AI以智能交互性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通过提示词驱动带动学生主动思考,并实时回应,为精准引导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学生的追问可暴露其价值倾向与隐性需求,为教师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提供支撑。
在教学评估层面,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教育”,其效果难以准确衡量。生成式AI的多模态数据分析可实现多维度、动态化、精细化评估,提供基于数据而非主观价值判断的教学评价反馈,一对一生成学生思政素养报告,客观量化价值引领效果。
三、实践逻辑:生成式AI赋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行动指引
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其应用如果失去准则,将会背离课程思政的育人初心。因此,在生成式AI赋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中,必须遵循以下行动指南。
坚持以人为本、教师主导的根本立场。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主力军与直接实施者,在技术赋能过程中,需牢牢把握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明确生成式AI仅是延伸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的辅助工具,坚决摒弃“技术中心主义”倾向,构建“教师为主、学生为本、技术为辅”的科学教育理念。同时,要持续系统提升各科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数字技术应用素养,引导教师主动学会运用生成式AI辅助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反思,努力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稳步发展。
坚持伦理治理、人技向善的核心原则。一方面,生成式AI的应用涉及师生个人信息、学习数据等敏感内容,高校需制定与技术赋能路径相配套的伦理规范与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防护机制,切实保障师生的数据安全与隐私权益,坚决避免数据泄露与滥用风险;另一方面,生成式AI的生成内容可能因算法缺陷引发认知偏差与价值偏差,确保生成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对齐、有效规避算法偏见带来的内容歧视,需要高校在技术引入审查、教学场景技术应用规范、内容质量审核等方面协同发力,确保技术在阳光下规范运行,真正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赋能增效,全面提升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与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