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的路径探索
文章字数:2165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承担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使命。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传统依赖行政指令的运营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市场化转型成为平台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选择。依托市场化手段破解转型难题、激发平台活力,不仅能提升平台自身运营效能,更能为地方经济注入持久动力,是新形势下推动政企协同、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路径。
一、明晰功能定位:锚定转型的核心方向
功能定位模糊是制约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的首要问题。过去部分平台公司兼具政府融资载体与市场经营主体双重属性,导致权责边界不清、经营效率偏低。推动转型,首先需以“分类施策、精准定位”为原则,明确不同类型平台公司的核心功能,剥离非市场化职能,让平台公司回归企业本质。
一是对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的平台公司,可转型为“城市运营服务商”,聚焦市政养护、智慧停车、社区服务等细分领域,通过专业化运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例如,可将原城建平台重组为城市更新集团,整合市政、园林等资源,以“投资+运营”模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既实现了项目资金闭环,又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便民服务。二是对聚焦地方产业发展的平台公司,可转型为“产业投资运营商”,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开展股权投资、园区运营、供应链服务,通过资本纽带引导产业集聚。例如,可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扶持当地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发展;可通过资产重组、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物业租赁等业务,提升资产利用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优化治理结构:筑牢市场化运行的制度根基
现代企业制度是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的“骨架”。只有建立权责清晰、决策科学、监督有效的治理结构,才能保障平台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当前,部分平台公司存在“行政化管理痕迹重、董事会作用发挥不足、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需从治理架构、决策机制等方面发力,推动治理结构升级。
在治理架构上,应规范股权结构,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鼓励平台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战略投资者参与,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形成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要结合平台公司功能定位,有针对性选择适配的投资主体,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避免“为多元而多元”的形式化转型。
在决策机制上,需建立市场化的经营决策流程:平台公司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投资决策、风险评估、财务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流程与标准,引入专业咨询机构参与重大项目论证,避免“拍脑袋”决策;同时,通过公开招聘、市场化选聘等方式引进职业经理人,建立与经营业绩挂钩的薪酬体系,实行“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的动态调整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三、创新业务模式:激活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能
业务模式单一、依赖政府补贴,是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的主要瓶颈。推动转型,需围绕核心功能拓展市场化业务,构建“主业突出、多元协同”的业务体系,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摆脱对传统融资业务的依赖。
一是要深耕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城市运营类平台可聚焦智慧城市建设,开发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数字化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增值服务”实现盈利。产业投资类平台可围绕地方产业链布局,开展产业链金融、技术孵化、园区运营等业务,形成“投资—培育—退出”的闭环。
二是要探索跨界融合,拓展新增长点。鼓励平台公司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发展文旅融合、绿色能源、乡村振兴等新兴业务。例如,通过整合当地景区、民宿资源,打造“线上文旅平台+线下体验项目”的运营模式,推出定制化旅游产品,既带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又实现了自身盈利增长。
三是要依托数字化赋能,加快数字化转型。依托数字化赋能加快转型,是平台公司突破传统运营瓶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平台公司要通过建设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对项目运营、资产管控、风险预警的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与决策科学性。
四、健全风控体系:护航转型行稳致远
风险防控是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的“安全阀”。转型过程中,平台公司面临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合规风险等多重挑战,需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确保转型在安全可控的轨道上推进。
一是要强化合规管理,筑牢风险底线。平台公司应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明确业务流程中的合规要求,定期开展合规培训与审计,确保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与政策要求;重点加强投融资合规管理,严格执行投资决策程序,避免盲目扩张、违规担保等行为,确保资金使用安全。二是要优化资产负债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平台公司应建立动态的资产负债监测机制,合理控制负债规模与负债结构,避免短期偿债压力过大;通过资产证券化、资产重组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结构;通过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盘活存量资产。
五、结语
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是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地方发展活力、实现财政健康运行的重要途径。转型过程中,地方融资平台公司需以明晰功能定位为前提,以优化治理结构为基础,以创新业务模式为动力,以健全风控体系为保障,走出一条“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文章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贵州市场化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重点和路径研究》(21GZYB56)阶段性成果。
一、明晰功能定位:锚定转型的核心方向
功能定位模糊是制约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的首要问题。过去部分平台公司兼具政府融资载体与市场经营主体双重属性,导致权责边界不清、经营效率偏低。推动转型,首先需以“分类施策、精准定位”为原则,明确不同类型平台公司的核心功能,剥离非市场化职能,让平台公司回归企业本质。
一是对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的平台公司,可转型为“城市运营服务商”,聚焦市政养护、智慧停车、社区服务等细分领域,通过专业化运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例如,可将原城建平台重组为城市更新集团,整合市政、园林等资源,以“投资+运营”模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既实现了项目资金闭环,又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便民服务。二是对聚焦地方产业发展的平台公司,可转型为“产业投资运营商”,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开展股权投资、园区运营、供应链服务,通过资本纽带引导产业集聚。例如,可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扶持当地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发展;可通过资产重组、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物业租赁等业务,提升资产利用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优化治理结构:筑牢市场化运行的制度根基
现代企业制度是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的“骨架”。只有建立权责清晰、决策科学、监督有效的治理结构,才能保障平台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当前,部分平台公司存在“行政化管理痕迹重、董事会作用发挥不足、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需从治理架构、决策机制等方面发力,推动治理结构升级。
在治理架构上,应规范股权结构,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鼓励平台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战略投资者参与,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形成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要结合平台公司功能定位,有针对性选择适配的投资主体,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避免“为多元而多元”的形式化转型。
在决策机制上,需建立市场化的经营决策流程:平台公司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投资决策、风险评估、财务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流程与标准,引入专业咨询机构参与重大项目论证,避免“拍脑袋”决策;同时,通过公开招聘、市场化选聘等方式引进职业经理人,建立与经营业绩挂钩的薪酬体系,实行“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的动态调整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三、创新业务模式:激活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能
业务模式单一、依赖政府补贴,是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的主要瓶颈。推动转型,需围绕核心功能拓展市场化业务,构建“主业突出、多元协同”的业务体系,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摆脱对传统融资业务的依赖。
一是要深耕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城市运营类平台可聚焦智慧城市建设,开发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数字化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增值服务”实现盈利。产业投资类平台可围绕地方产业链布局,开展产业链金融、技术孵化、园区运营等业务,形成“投资—培育—退出”的闭环。
二是要探索跨界融合,拓展新增长点。鼓励平台公司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发展文旅融合、绿色能源、乡村振兴等新兴业务。例如,通过整合当地景区、民宿资源,打造“线上文旅平台+线下体验项目”的运营模式,推出定制化旅游产品,既带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又实现了自身盈利增长。
三是要依托数字化赋能,加快数字化转型。依托数字化赋能加快转型,是平台公司突破传统运营瓶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平台公司要通过建设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对项目运营、资产管控、风险预警的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与决策科学性。
四、健全风控体系:护航转型行稳致远
风险防控是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的“安全阀”。转型过程中,平台公司面临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合规风险等多重挑战,需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确保转型在安全可控的轨道上推进。
一是要强化合规管理,筑牢风险底线。平台公司应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明确业务流程中的合规要求,定期开展合规培训与审计,确保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与政策要求;重点加强投融资合规管理,严格执行投资决策程序,避免盲目扩张、违规担保等行为,确保资金使用安全。二是要优化资产负债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平台公司应建立动态的资产负债监测机制,合理控制负债规模与负债结构,避免短期偿债压力过大;通过资产证券化、资产重组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结构;通过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盘活存量资产。
五、结语
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是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地方发展活力、实现财政健康运行的重要途径。转型过程中,地方融资平台公司需以明晰功能定位为前提,以优化治理结构为基础,以创新业务模式为动力,以健全风控体系为保障,走出一条“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文章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贵州市场化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重点和路径研究》(21GZYB5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