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新时代滨州乡村文化治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分析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 刘新
文章字数:1516
  乡村文化治理是以乡村文化为治理对象,通过汇聚乡村各种力量,优化乡村文化资源配置,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文化繁荣,进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治理实践。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乡村文化治理既是构建和谐稳定乡村社会的客观要求,又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应有之义。
   一、滨州市乡村文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发展不均衡,乡村文化面临传承危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体现在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更凸显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落差。在城镇化推进与市场经济渗透下,乡村社会文化资源持续流失,文化传承陷入困境。中青年群体更倾向于在城镇生活与就业,其中不少人对古老乡土情结、血缘宗族观念的认同度偏低,将乡村文化贴上“过时”“无用”“落后”的标签,既不愿主动传承,也缺乏发扬光大的意愿。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滨州市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但存在挖掘不深、创新供给不足的问题。政府主导的文化供给形式单一,文化活动项目创新性欠缺,影响农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文化产业开发特色不鲜明,如吕剧、泥玩、剪纸等非遗项目创新发展滞后,草柳编、老粗布等特色产业存在恶性竞争、经营效益不佳等现象。文化活动未能形成常态化推行机制,缺乏持续的发展吸引力。
  (三)乡村文化治理水平总体偏低。近年来,滨州市虽加大了对乡村文化事业的投入,但项目投入、资源配置及服务供给水平仍远低于城市。部分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滞后,村级组织治理效能不足,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乡村各治理主体及非正式组织之间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制约了文化治理整体效能的提升。
   二、滨州乡村文化治理的优化路径
  (一)统筹规划,加强乡村文化治理顶层设计。坚持党的领导是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的重要保证。在党的领导下,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与政治引领作用,汇聚各方主体积极参与,这是推进乡村文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同时,需要激发村民自治意识,让村民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向上向善的道德内涵,构建风清气正的乡村文化生态;打造基层党建数字化平台,及时发布文化政策信息与活动预告,提高村民的文化参与度。
  (二)加强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治理高质量。乡村文化治理必须以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通过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治理提质增效。要积极整合滨州乡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立文化资源信息库,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价值意义;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产业与一、二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文化小镇,建设文化园区,形成聚合效应;利用多媒体信息化技术加强文化产业品牌推广,提升农村文化产品的知名度;通过举办地方特色文化节、节庆活动等,提高群众的文化参与热情。
  (三)发挥当代新乡贤的反哺作用,培育新乡贤文化。乡村文化治理的核心在于涵养文明乡风、凝聚人心。乡贤作为乡村中德高望重的群体,在文化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乡贤群体的道德感召引领乡村移风易俗,以情理化解邻里矛盾,营造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和谐氛围;为确保治理的可持续性,需建立常态化乡贤议事平台,规范议事程序,弥补行政治理手段的不足,提升乡村治理的柔性效能。
  (四)培养多元乡村文化治理主体,补齐人才短板。乡村中青年群体是乡村文化治理的中坚力量,要大力发展乡村周边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吸引更多中青年留在乡村、建设乡村;要深入挖掘和培育本土非遗传承人,注重非遗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通过社会荣誉激励、物质奖励、政策扶持等方式,吸引爱好者参与传承。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