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硬控“Z世代情绪消费,中医药文化产业如何升级?
金沛沛 李婕宁
文章字数:1534
  近年来,情绪消费成为消费市场的新热点,尤其在Z世代人群中表现突出。他们追求个性化表达与情感共鸣,愿意为愉悦体验付费。中医药文化的治未病理念和情志养生,与这一趋势高度契合。
  中医药的治未病理念注重预防与调理,正如《黄帝内经》提到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实现身心和谐。其情志养生理论认为,情绪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例如《黄帝内经》提到的“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利用中药、推拿等手段,可有效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问题。这种身心双调的特性,与Z世代对情绪疗愈的需求高度吻合,为中医药文化融入情绪消费提供了天然优势。
   一、中医药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挑战
  尽管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但在Z世代消费市场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品牌形象老化,包装设计多以传统风格为主,缺乏现代感和个性化,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其次,营销方式单一,依赖传统媒体,缺乏通过社交媒体互动实现情感共鸣的途径。此外,产品创新不足,针对情绪消费的体验性产品和服务稀缺,难以满足Z世代对趣味性与沉浸感的需求。
  相比之下,Jellycat线下门店通过柔软可爱的毛绒玩具和沉浸式体验,成功打造治愈系品牌形象;Labubu盲盒以开盒的悬念感和收藏价值,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参与体验。这些成功案例表明,情绪消费需要通过创新设计和互动体验,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结,而中医药文化在这一点上亟须突破。
  为了抓住Z世代情绪消费机遇,中医药文化产业可从以下三个方向创新:
   二、中医香疗:嗅觉的情感抚慰,松弛的氛围感
  香疗在中医药中应用广泛,香气可通过刺激大脑边缘系统调节情绪。开发中医药香疗产品,如草本香薰、精油或香囊,可以满足Z世代对情绪疗愈的需求。目前有些中医药市集或医院文创已经研发了一些香囊等香疗制品,但仍需搭配现代时尚的包装,融入品牌故事进行营销,并且在社交媒体上,通过短视频展示香疗产品制作过程,结合用户互动,增强情感共鸣。
  三、药食同源:味觉的情感共鸣,强烈的存在感
  药食同源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许多中药材可入药入食,适合开发情绪疗愈食品。例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食坊”烘焙店推出的黄芪养生包、莲芡排湿包等养生面包吸引很多民众购买;成都中医药大学研制的中药奶茶“桃花依旧笑春风”“杞菊映月参麦香”,不仅命名诗意,还可养生,受到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追捧。这些案例启发我们,在开发针对情绪的食疗产品的同时,以健康诉求结合趣味包装,在营销上可借鉴盲盒模式,推出“情绪茶饮盲盒”,随机搭配不同功效的饮品,增加惊喜感,提升产品存在感。
  四、中医药具身感知:从传统五感交汇新五感,科技赋能情绪疗愈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过程会受到身体形态、感觉、运动及外部环境的影响[1]。中医药文化创新可依托博物馆和文化市集有形之所,利用科技赋能提供沉浸式体验,彰显疗愈价值,包括:运用VR技术模拟针灸或艾灸,让用户通过触觉与视觉感受经络舒缓,获得松弛感;运用AR互动游戏“中药材探秘”结合嗅觉(药香)、视觉(3D药材影像),营造治愈氛围感;线下“中草药香囊DIY”通过味觉(茶饮)、触觉(手工制作)获得存在感,融入原生感,强化文化认同,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功能激发社交感,扩大影响力。
  中医药文化以其治未病智慧和情绪疗愈特性,在Z世代情绪消费市场中潜力巨大。通过香疗、药食同源和具身体验的创新,中医药可打造契合Z世代需求的情感产品与沉浸体验。借鉴Jellycat的情感联结和Labubu盲盒的惊喜感,中医药文化产业需突破传统束缚,以创意营销和科技赋能,实现文化传承与市场活力的双赢,让中医药真正“硬控”Z世代的情绪消费。
   参考文献:
  [1]叶浩生,具身认知——原理与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
  课题项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24年度主题案例(ZT-2410063001)。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