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设计艺术教学中学生创意思维培养研究
文章字数:2042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不断加快,艺术创作所面临的社会语境与需求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学校设计艺术教学单一的技法训练已经难以满足未来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素养培养要求。此时,创意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创意思维培养是学生表达个性与探索未知的驱动力,也是他们在跨界融合与多维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能力。高校在设计艺术教学实践中,应思考如何在课堂内外营造开放氛围,引导学生突破惯性思维,形成独特的设计视角。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渗透也为艺术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可进一步推动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型。
一、创意思维培养之于艺术设计教学的价值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创意思维培养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学生个性发展与未来创新实践的重要动力。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与创造紧密相连的学科,如果缺少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作品很容易陷入程式化和模仿的窠臼,难以展现出独特价值。在学习过程中,创意思维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的联想能力,让他们面对复杂的设计任务时,可以从艺术、文化等不同角度寻找灵感,设计出更加新颖和贴合实际的方案。同时,当前设计行业对创造力和差异化表达的要求日益提高,学生若能在学习阶段就培养起创新意识和独立思维,未来在职业竞争中会更具优势。
创意思维的培养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培养探索精神。学生在创意思维的激发下能够逐渐学会在思考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自我驱动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对艺术设计的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塑造独特艺术语言的可能,学生在生活经历和价值观上都有差异,如果将其个人特质转化为设计的风格和理念,那么艺术设计的世界将更加丰富多元。培养创意思维,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表达自我的方式,帮助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美观,更在精神内涵上能够触动欣赏者,形成真正意义上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设计。
二、设计艺术教学中学生创意思维培养的路径
(一)引导多元感知,拓宽创意源泉。创意思维的萌芽源自学生丰富而多样的感知体验,因而高校设计艺术教学应突破单一视觉的局限,将触觉、听觉、嗅觉甚至情绪感受纳入创意训练中。比如,在设计材料探索环节中,要求学生观察材料的外观,通过触摸感受其质地,通过聆听声音体验其特性,借助全方位的感知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帮助他们跳出惯常的思维框架。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拓展学生的认知边界。如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引入文学、音乐或自然方面的元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他领域的符号、结构或规律,从不同知识维度汲取灵感。当然,教师还要重视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地观察与调研。城市街区的纹理、乡土民俗的形态、自然生态的韵律,都可能成为创意生成的灵感来源,帮助学生形成更贴近真实情境的设计构想,为创意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强化发散思维,构建创新方法。创意思维的价值在于不断打破定式,探索多种可能性。而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正是要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不局限于单一设计方案,促使学生掌握系统而灵活的创新设计方法。为此,教师可以在日常课堂上,设置开放性的命题,让学生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自由构思。例如,给出一个模糊的主题词,让学生从材料选择、功能设定到情感表达进行多角度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问、启发和互动等方式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除了开放命题,教师还可以定期采用头脑风暴、联想链、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路径,协助学生快速生成大量的创意点子,并逐渐掌握在混乱思维中筛选、整合和优化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尝试非传统的表达方式。在设计中,不局限于实用性维度,而是尝试运用幽默、叙事或象征性语言进行创意表达,促使学生逐步在多样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路径,形成独属于自身风格的设计方法论。
(三)注重批判反思,升华创意成果。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如果学生只停留在创意的堆砌阶段,缺乏自我审视和对他人观点的辨析,设计创意就很容易流于表面。因而,批判与反思训练是设计艺术教学中创意思维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审视,对设计的结构、功能、审美等进行多维度评估,逐渐培养学生自我批判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互评,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从同伴视角发现自身未曾意识到的问题,从而促进设计方案的改进,助力学生学会在肯定与质疑中寻找新的突破点。
总之,设计艺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意思维不是单一维度的训练,而是一个不断打磨、修正与升华的动态循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多元感知,借助发散思维和自我批判反思,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灵活的方法生成创意,不断提升与完善自己的设计成果,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而富有创造力的思维品质,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展现出更强的创新力和社会价值。
基金项目:铜陵学院校级重点人文社科项目“原创设计灵感生成过程逻辑与可读研究”(编号:2024tlxyskZD10)。
作者系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副教授
一、创意思维培养之于艺术设计教学的价值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创意思维培养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学生个性发展与未来创新实践的重要动力。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与创造紧密相连的学科,如果缺少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作品很容易陷入程式化和模仿的窠臼,难以展现出独特价值。在学习过程中,创意思维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的联想能力,让他们面对复杂的设计任务时,可以从艺术、文化等不同角度寻找灵感,设计出更加新颖和贴合实际的方案。同时,当前设计行业对创造力和差异化表达的要求日益提高,学生若能在学习阶段就培养起创新意识和独立思维,未来在职业竞争中会更具优势。
创意思维的培养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培养探索精神。学生在创意思维的激发下能够逐渐学会在思考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自我驱动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对艺术设计的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塑造独特艺术语言的可能,学生在生活经历和价值观上都有差异,如果将其个人特质转化为设计的风格和理念,那么艺术设计的世界将更加丰富多元。培养创意思维,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表达自我的方式,帮助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美观,更在精神内涵上能够触动欣赏者,形成真正意义上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设计。
二、设计艺术教学中学生创意思维培养的路径
(一)引导多元感知,拓宽创意源泉。创意思维的萌芽源自学生丰富而多样的感知体验,因而高校设计艺术教学应突破单一视觉的局限,将触觉、听觉、嗅觉甚至情绪感受纳入创意训练中。比如,在设计材料探索环节中,要求学生观察材料的外观,通过触摸感受其质地,通过聆听声音体验其特性,借助全方位的感知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帮助他们跳出惯常的思维框架。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拓展学生的认知边界。如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引入文学、音乐或自然方面的元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他领域的符号、结构或规律,从不同知识维度汲取灵感。当然,教师还要重视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地观察与调研。城市街区的纹理、乡土民俗的形态、自然生态的韵律,都可能成为创意生成的灵感来源,帮助学生形成更贴近真实情境的设计构想,为创意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强化发散思维,构建创新方法。创意思维的价值在于不断打破定式,探索多种可能性。而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正是要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不局限于单一设计方案,促使学生掌握系统而灵活的创新设计方法。为此,教师可以在日常课堂上,设置开放性的命题,让学生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自由构思。例如,给出一个模糊的主题词,让学生从材料选择、功能设定到情感表达进行多角度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问、启发和互动等方式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除了开放命题,教师还可以定期采用头脑风暴、联想链、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路径,协助学生快速生成大量的创意点子,并逐渐掌握在混乱思维中筛选、整合和优化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尝试非传统的表达方式。在设计中,不局限于实用性维度,而是尝试运用幽默、叙事或象征性语言进行创意表达,促使学生逐步在多样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路径,形成独属于自身风格的设计方法论。
(三)注重批判反思,升华创意成果。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如果学生只停留在创意的堆砌阶段,缺乏自我审视和对他人观点的辨析,设计创意就很容易流于表面。因而,批判与反思训练是设计艺术教学中创意思维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审视,对设计的结构、功能、审美等进行多维度评估,逐渐培养学生自我批判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互评,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从同伴视角发现自身未曾意识到的问题,从而促进设计方案的改进,助力学生学会在肯定与质疑中寻找新的突破点。
总之,设计艺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意思维不是单一维度的训练,而是一个不断打磨、修正与升华的动态循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多元感知,借助发散思维和自我批判反思,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灵活的方法生成创意,不断提升与完善自己的设计成果,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而富有创造力的思维品质,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展现出更强的创新力和社会价值。
基金项目:铜陵学院校级重点人文社科项目“原创设计灵感生成过程逻辑与可读研究”(编号:2024tlxyskZD10)。
作者系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