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
在真实与误导的边界:论科技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文章字数:1170
  一、引言:准确性的基石地位
  科技新闻的本质是桥梁,连接着高度专业化的科学共同体与缺乏专业背景的社会大众。这座桥梁的稳固性,首要取决于其核心建材——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性在此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事实准确,即所报道的研究成果、数据、事件本身真实无误;逻辑准确,即对因果关系的阐述、研究局限的说明符合科学逻辑;语义准确,即用公众能理解的语言,最大限度地还原科学概念的本来含义,避免歧义和过度简化。唯有坚守准确性,科技新闻才能履行其启蒙公众、监督科研、服务社会的核心职能。一旦失守,桥梁便可能成为误导的传送带,其负面影响深远而广泛。
   二、科技新闻语言失准的主要表现
  科技新闻的语言失准现象纷繁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绝对化与确定性陷阱。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探索性的,其结论往往具有条件性和或然性。但许多科技新闻为追求冲击力,惯于使用“突破”“颠覆”“根治”“必然”等绝对化词汇,将初步研究结论包装成终极真理。例如,将动物实验中显示潜力的药物直接称为“抗癌新药问世”,而忽略其漫长的临床验证周期和高失败率,这种表述严重夸大了研究的即时应用价值,给予患者不切实际的希望。
  (二)概念混淆与术语滥用。科技领域专业术语林立,其含义精确而狭窄。但媒体在翻译或解释时,常出现概念混淆。例如,将“人工智能”等同于具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将“相关性”草率地解释为“因果关系”,或将“精度提升”笼统地称为“革命性进步”。这种术语的滥用,模糊了不同技术之间的本质区别,导致公众认知的混乱。
  (三)“标题党”与语境剥离。在流量至上的媒体环境下,标题成为吸引点击的关键。许多科技新闻的标题断章取义,刻意突出研究中最猎奇、最惊悚的部分,而将重要的前提、限制和背景信息置于文内甚至忽略。例如,一篇关于“某种常见食品或与某种疾病存在微弱关联”的严谨论文,可能被标题党化为“震惊!这种你天天吃的东西致癌!”这种操作完全剥离了科学结论的原始语境,放大了不必要的公众恐慌。
   三、提升科技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路径探索
  (一)媒体层面的自律与专业建设。强化记者专业素养:鼓励和支持科技记者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知识学习,组建具备相关学科背景的采编团队;完善内部审核流程:设立专职的科学编辑或建立专家顾问库,对重大科技报道进行事实核查和表述把关;革新报道范式:摒弃“突破叙事”的单一模式,主动向读者说明研究的局限性、资金来源、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以及科学界的争议点;使用“可能”“暗示”“在特定条件下”等限定性语言,还原科学的不确定性。
  (二)科学界的主动沟通与责任担当:提升传播能力: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媒体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与公众有效沟通的技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普;规范新闻发布:机构在发布新闻稿时,应力求准确、平衡,避免为吸引眼球而过度炒作;同时为记者提供接触权威专家的便利渠道。 (刘小婷)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