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
科技新闻的“信息过载”问题与受众认知疲劳研究
——以量子科技报道为例
文章字数:1144
  随着“九章”量子计算机、“祖冲之号”量子芯片等重大成果的持续涌现,量子科技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领域。当前我国量子科技报道数量快速增长,但公众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仍然有限,这反映出信息供给数量与受众接收质量之间的显著失衡。本文通过分析量子科技报道的传播特征,探讨信息过载与认知疲劳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优化科技传播提供参考。
   一、量子科技报道中的信息过载特征
  量子科技报道普遍存在概念泛化与术语滥用问题。专业术语的边界日益模糊,部分媒体还将常规技术包装成“量子突破”,催生了一系列伪科学概念,这不仅误导公众认知,也损害了量子科技的专业形象。
  报道内容呈现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媒体多聚焦于技术突破本身,对实现路径和原理机制的深入解读相对不足。不同媒体对核心概念的阐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公众难以构建系统化的知识框架。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传播方式,使受众虽接触大量信息,却难以形成完整认知。
  此外,叙事断裂与语境缺失问题突出。多数报道将技术成果作为孤立事件呈现,缺乏必要的历史维度和应用语境。量子科技的发展脉络和与传统技术的继承关系未能充分展现,使公众易将其误解为突然出现的神秘技术。
  二、信息过载对受众认知的影响机制
  信息过载首先导致认知门槛的“虚高”效应。量子科技本身具有较高理解难度,碎片化信息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挑战。
  面对复杂信息,受众表现出明显的权威依赖倾向。多数人选择直接采纳专家观点,而非通过自主探究验证信息。这种认知策略虽能降低决策成本,但长远看可能导致批判性思维能力弱化。
  持续的信息轰炸还引发了受众兴趣衰减。随着报道数量增加,公众关注度反而呈现下降趋势。部分坚持关注量子科技的受众甚至表现出焦虑情绪,这种负面体验进一步削弱了对前沿科技的热情。
   三、优化量子科技传播的路径探索
  创新可视化表达是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将抽象科学原理转化为直观图像互动,能显著降低理解难度。一些机构已开发出量子纠缠可视化软件、量子科技动态图谱等产品,为科技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建立持续性传播机制同样关键。媒体应改变“唯突破论”的报道模式,构建涵盖基础研究、技术转化等多维度的长期跟踪机制。通过系统化内容传播,帮助公众建立全面认知,避免信息碎片化带来的认知偏差。
  提升传播者专业素养也不容忽视。通过组织科学家与媒体人的深度交流,开展专业培训,能有效提升报道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实践证明,经过专业训练的记者在报道质量和传播效果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结语:
  量子科技报道的案例表明,信息数量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理解程度的提升。面对信息过载与认知疲劳的挑战,需要在保证科学准确性的前提下,通过精准化、梯度化、持续化的传播策略,帮助公众建立对复杂科技的有效认知。唯有如此,科技新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传播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社会价值。 (葛婷)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