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高校体育竞赛思政功能发挥瓶颈制约及其突破路径
文章字数:1619
高校体育竞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其思政功能在价值引领、品德培育、集体主义塑造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建设发展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深入探讨体育竞赛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进路,为推动新时代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体育竞赛思政功能发挥的瓶颈制约
(一)认知瓶颈: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思政定位虚化。在高校体育竞赛开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认知瓶颈,导致体育竞赛思政功能虚化。其一,功能认知窄化。将体育竞赛等同于“竞技成绩比拼”,忽视价值塑造、品德培育等隐性思政功能。其二,育人定位模糊。部分高校对体育隐性育人功能挖掘不足,未将思政功能纳入体育竞赛顶层设计,思政融入缺乏明确目标与方向。其三,评价认知偏差。有些高校认为思政育人效果难以量化,未将其纳入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二)内容瓶颈:文化资本挖掘不足,思政融入呈现“浅表化”。在推进高校体育竞赛活动中,部分高校对体育竞赛活动文化资本挖掘不足,导致思政融入呈现“浅表化”。一是体育竞赛内涵挖掘浅表化。部分高校对体育项目承载的历史文化脉络、精神内核及规则背后的价值逻辑挖掘不深入,思政表达多停留在表层化宣传与符号化呈现层面。二是形式设计同质化。缺乏基于不同赛事项目特点的个性化思政方案设计,思政元素与赛事内容缺乏有机衔接,呈现“两张皮”现象。三是主体定位偏差化。内容设计未充分考量Z世代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与兴趣偏好,互动性设计不足、体验感缺失。
(三)机制瓶颈:科层制导致协同失灵,全链条育人闭环断裂。在高校体育竞赛育人格局中,由于权责划分的边界固化、协同动力的利益缺失、制度设计的顶层缺位,致使体育竞赛思政功能发挥协同失灵,全链条育人闭环断裂。首先,部门协同割裂。体育部门、学工部门、院系间缺乏常态化联动机制。其次,流程协同断裂。赛前策划缺乏思政元素设计,赛中实施缺乏思政场景渗透,赛后总结缺乏价值延伸,全链条育人闭环不完整。
二、高校体育竞赛思政功能发挥的突破路径
(一)理念重塑:确立价值理性优先的融合理念。高校应树立“体育思政”理念,强化顶层设计赋能。将体育竞赛思政功能纳入“大思政课”建设总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体育竞赛育人目标。注重认知共识培育。通过跨学科研讨会、专题培训等形式,达成育人共识。坚持评价导向优化。建立“量化+质性”的体育竞赛育人评价体系,将体育竞赛思政功能发挥效果纳入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与教师考核。
(二)内容创新:挖掘文化资本的思政内涵。体育竞赛蕴含的规则文化、精神内核、价值理念是高校思政育人的核心资源,可以通过“资本激活—价值转化—育人落地”的逻辑实现深度耦合。其一,深挖项目内涵。结合不同赛事类型与项目特点,挖掘专属思政元素。其二,创新形式体验。设计沉浸式、互动式思政场景,利用VR技术还原经典体育赛事的思政场景。其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学生需求调研机制,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思政内容设计,推出学生定制化体育思政分享活动。
(三)机制重构:构建多元主体
协同的治理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体系是高校体育竞赛思政功能发挥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一是强化组织协同。成立学校体育竞赛思政育人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权责清单。二是强化流程协同。制定《赛事思政融入操作手册》,规范主题策划、场景渗透、价值升华的全流程思政融入环节。三是强化评价协同。构建涵盖组织保障、内容设计、学生参与、育人效果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搭建校园体育赛事思政数字化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参与情况与育人效果。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基金“高校体育竞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优化路径研究”(QNYB202214)、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23—2024年度研究课题“体育竞赛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作用发挥研究”(xs-zh2023-2024-06)、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校体育竞赛思政功能发挥瓶颈制约及其突破路径——基于安徽省37所本科高校的调查研究”(202410361107)
一、高校体育竞赛思政功能发挥的瓶颈制约
(一)认知瓶颈: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思政定位虚化。在高校体育竞赛开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认知瓶颈,导致体育竞赛思政功能虚化。其一,功能认知窄化。将体育竞赛等同于“竞技成绩比拼”,忽视价值塑造、品德培育等隐性思政功能。其二,育人定位模糊。部分高校对体育隐性育人功能挖掘不足,未将思政功能纳入体育竞赛顶层设计,思政融入缺乏明确目标与方向。其三,评价认知偏差。有些高校认为思政育人效果难以量化,未将其纳入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二)内容瓶颈:文化资本挖掘不足,思政融入呈现“浅表化”。在推进高校体育竞赛活动中,部分高校对体育竞赛活动文化资本挖掘不足,导致思政融入呈现“浅表化”。一是体育竞赛内涵挖掘浅表化。部分高校对体育项目承载的历史文化脉络、精神内核及规则背后的价值逻辑挖掘不深入,思政表达多停留在表层化宣传与符号化呈现层面。二是形式设计同质化。缺乏基于不同赛事项目特点的个性化思政方案设计,思政元素与赛事内容缺乏有机衔接,呈现“两张皮”现象。三是主体定位偏差化。内容设计未充分考量Z世代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与兴趣偏好,互动性设计不足、体验感缺失。
(三)机制瓶颈:科层制导致协同失灵,全链条育人闭环断裂。在高校体育竞赛育人格局中,由于权责划分的边界固化、协同动力的利益缺失、制度设计的顶层缺位,致使体育竞赛思政功能发挥协同失灵,全链条育人闭环断裂。首先,部门协同割裂。体育部门、学工部门、院系间缺乏常态化联动机制。其次,流程协同断裂。赛前策划缺乏思政元素设计,赛中实施缺乏思政场景渗透,赛后总结缺乏价值延伸,全链条育人闭环不完整。
二、高校体育竞赛思政功能发挥的突破路径
(一)理念重塑:确立价值理性优先的融合理念。高校应树立“体育思政”理念,强化顶层设计赋能。将体育竞赛思政功能纳入“大思政课”建设总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体育竞赛育人目标。注重认知共识培育。通过跨学科研讨会、专题培训等形式,达成育人共识。坚持评价导向优化。建立“量化+质性”的体育竞赛育人评价体系,将体育竞赛思政功能发挥效果纳入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与教师考核。
(二)内容创新:挖掘文化资本的思政内涵。体育竞赛蕴含的规则文化、精神内核、价值理念是高校思政育人的核心资源,可以通过“资本激活—价值转化—育人落地”的逻辑实现深度耦合。其一,深挖项目内涵。结合不同赛事类型与项目特点,挖掘专属思政元素。其二,创新形式体验。设计沉浸式、互动式思政场景,利用VR技术还原经典体育赛事的思政场景。其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学生需求调研机制,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思政内容设计,推出学生定制化体育思政分享活动。
(三)机制重构:构建多元主体
协同的治理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体系是高校体育竞赛思政功能发挥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一是强化组织协同。成立学校体育竞赛思政育人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权责清单。二是强化流程协同。制定《赛事思政融入操作手册》,规范主题策划、场景渗透、价值升华的全流程思政融入环节。三是强化评价协同。构建涵盖组织保障、内容设计、学生参与、育人效果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搭建校园体育赛事思政数字化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参与情况与育人效果。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基金“高校体育竞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优化路径研究”(QNYB202214)、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23—2024年度研究课题“体育竞赛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作用发挥研究”(xs-zh2023-2024-06)、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校体育竞赛思政功能发挥瓶颈制约及其突破路径——基于安徽省37所本科高校的调查研究”(2024103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