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评乔什·米尔本的 《食物、正义和动物:尊重地喂养世界》
马艺玮
文章字数:1936
   引言
  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使生产模式从依赖畜力转向机械动力,动物在劳动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市中产阶级因脱离农业生产实践,开始将情感投射于伴侣动物,形成了“宠物文化”的社会心理基础。在工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牲畜的密集化利用以及屠宰场所的公开化呈现,使人们直接目睹了“血腥的工业化景观”。现如今,人类与动物间的关系仍然在持续恶化,传统的动物权利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面临双重困境,不足以回应当下人与动物之间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乔什·米尔本的相关研究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动物权利与非完全植物化路径探索
  作为一名动物伦理学家,乔什·米尔本(Josh Milburn)在承续苏·唐纳森与威尔·金里卡研究的同时,指出其“动物社群”(Zoopolis)理论存在关键局限——未充分考量农场动物的生存空间。他关注现有食品系统中的重大不公正现象,并在《食物、正义和动物:尊重地喂养世界》一书中深入探讨动物权利与食物系统的关系。“在当代饮食模式下,全球每年有数十亿脊椎动物在养殖和屠宰中承受痛苦,数万亿野生及养殖鱼类被宰杀。”部分学者认为,社会若要真正尊重动物权利,食品系统必须转向以植物为基础,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需趋向素食主义。但乔什·米尔本提出,即便动物享有权利,食品系统也无需完全植物化。在工业化系统中,通过杀害或虐待动物获取食物的行为不可接受,但动物仍可参与食品系统,人类亦能食用动物产品。
  二、从农场动物正义到无脊椎动物的“轻微权利”路径
  在第一章“素食主义的麻烦”中,乔什·米尔本重点探讨食物实践与身份认同的深层关联,指出食物在人际关系、文化身份、性别认知及宗教认同中扮演关键角色。他敏锐察觉到,素食主义食品系统对食物正义构成多重挑战,包括可能忽视特定群体饮食需求、加剧全球饥饿、损害粮食主权及剥夺正当工作机会等。通过分析五种应对食物正义的路径,乔什·米尔本提出:承认素食主义潜在的不公,探索尊重动物权利的非素食体系,是更具可行性的选择。
  在第二章“昆虫与双壳类动物”中,他延续功利主义传统,以“感受痛苦的能力”作为道德评判标准,提出“感知能力是动物拥有权利的必要且充分条件”,主张将无感知能力的无脊椎动物纳入食品系统。对于知觉状态模糊的动物,他将其划分为三类,认为这类动物只需享有“轻微权利”,即免受痛苦的权利。
  三、植物肉与细胞农业的伦理辩护:迈向可持续的人与动物共存
  第三章中,乔什·米尔本从历史、物质与烹饪的形而上学维度切入,围绕“植物肉是否属于肉”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探讨。他以面包为喻,列举简单面包、无酵母面包、无小麦面包和无水面包等形态,提出“如同面包可脱离特定材料与历史而存在,肉类同样可以”,为植物基肉类的“肉类属性”奠定论证基础。随后,他梳理并回应了针对植物肉的各类批评观点。
  第四章聚焦细胞农业的伦理辩护。这种技术无需植物或动物直接参与,可通过细胞和组织持续生产肉类、奶制品等动物源产品。针对学界提出的“培养肉强化‘可食用’与‘不可食用’动物二元对立”的质疑,乔什·米尔本展开针对性回应。
  第五章进一步阐释培养肉在动物社群中的积极价值,重点提出将动物定位为“劳动者”“贡献者”的理念,认为这一身份转变能彰显动物的劳动能力,确认其作为社会成员的价值与尊严。
  第六章则探讨鸡蛋生产的伦理路径,分析“后院鸡”和“FairEggs”模型的合理性,主张动物应享有工人权利(如适宜的生活条件与兽医护理),认为在尊重动物的环境中饲养少量家禽以获取鸡蛋,具有合法性。
   四、迈向正义的食物系统:非素食可能性与动物权利的平衡
  在分析了特定食物与生产方法的伦理问题后,乔什·米尔本在第七章转向更广泛的食品系统构建与维持问题,探讨尊重动物权利的自由主义国家应支持何种食品产业。本章核心议题是:在确保全球粮食安全与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构建一个能更好尊重所有生命(尤其是农场动物)的食品体系。他认为,动物社群不仅应允许,更应支持某些非素食元素(或整个非素食系统)的存在,这更符合食物正义的诉求。
   结论
  在《食物、正义和动物:尊重地喂养世界》的理论框架中,乔什·米尔本提出:对动物权利的尊重,未必意味着食品系统必须走向纯素化转型。他的研究聚焦食物系统中的正义与动物权利议题,突破传统食物伦理以人类需求为中心的单一视角,将动物权利纳入食物正义的核心考量。乔什·米尔本强调,食物正义的诸多议题需回应动物权利的多层次要求。这项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拓展动物权利的伦理话语,为当代食品体系的伦理革新提供重要思想资源与实践方向;更重要的是启示我们:真正的食物正义应在多元诉求中寻找动态平衡,让人类的饮食选择既坚守对生命的尊重,又兼顾生态可持续性与社会公平。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厅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生态批评中的食物问题研究”(2025CXZX-12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