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剩余价值理论》萨利坦俄译本的内容概要、传播及价值
文章字数:1921
萨利坦是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其研究领域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数学和物理学,其中以政治经济学成果最为丰硕,典型代表译作为《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原本计划将《剩余价值理论》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剩余价值史”撰写,后因多种条件限制未能出版,最终由考茨基整理并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出版。对《剩余价值理论》萨利坦俄译本进行深度剖析与梳理,对深入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一、内容概要
《剩余价值理论》萨利坦俄译本选取马克思部分原稿内容翻译,并依照俄罗斯人的阅读习惯将目录置于文末。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概述与批判;第二部分是对资本积累的概括与说明。该俄文全译本可进一步划分为正文和附注,译本开篇附有对著作原文翻译来源的简介。需着重指出的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翻译学者在俄罗斯文化发展中的地位较低,与其所从事的繁杂工作极不相称。彼时,翻译成果常被简单视作机械的语言文字转换,未经过创造性加工与合理转化以形成符合本国语言特色的表达,难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外国著作。因此,《剩余价值理论》最早的俄译本中未包含任何关于译者的介绍。而本文提及的译者曾在德国长期学习,对德文的语法与行文逻辑有着精准把握,得以通过海外访学经历弥补语言转换过程中的瑕疵与不足。《剩余价值理论》重点阐述剩余价值相关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是《资本论》内容的史料佐证。它深度剖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主要理论与基本观点,同时提出了马克思自身的政治经济学观点,为后续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传播影响
除萨利坦俄译本外,《剩余价值理论》还存在其他俄译本、中译本等版本。其中,萨利坦俄译本是较早的俄译本之一,仅选取马克思原文手稿的部分内容进行转译出版。此后,苏联共产党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的俄译本,虽同样依照马克思原稿的顺序与内容转译,但对原文手稿进行了更为完整的翻译,篇幅更长,最终分为三册,于1954—1961年先后出版发行。作为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剩余价值理论》也被收录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6卷Ⅰ、Ⅱ、Ⅲ册,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国际版第二部分第三卷第2-4分册,均涉及《剩余价值理论》的相关内容。与萨利坦俄译本相比,上述版本收录的内容更为全面、具体、丰富。
在中译本方面,《剩余价值理论》的第一个中译本《剩余价值学说史》由郭大力依据考茨基发表的版本翻译,于1949年6月在上海解放初期由三联书店出版,全国解放后曾多次重印。第二个中译本包含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26卷(全三册)中,该译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翻译,三册分别于1972年、1973年、197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三个中译本仍是郭大力的译文——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出版后,郭大力依据俄文第二版及相关德文本、英文本等进行重新校订,校订后的译本于1975年(第一卷)、1978年(第二、三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实际上,《剩余价值理论》的中译本主要可归为三类:一是郭大力译本;二是中央编译局翻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相关分册;三是中央编译局依据新国际版翻译、编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相关内容。
三、重要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以史料文献为重要参考,不仅剖析、凝练了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还为《资本论》涉及的问题作了铺垫与说明,其本身及译本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深度剖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思想产生、发展、达到顶峰及走向衰落的历史脉络,进一步凸显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优势。同时,理论层面的斗争与现实中的实践往往紧密关联,马克思借此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困境。其二,是研究马克思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参考文献,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科学政治经济体系。其三,为后续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总体参考,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里程碑式著作,也是亟待广大劳动群众研究、挖掘,以指导经济建设的重要理论宝库。其四,详细、系统地介绍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史,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历史的深刻且科学的归纳与总结,既是学习政治经济学发展史的重要蓝本,也为后续研究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演进历史提供了基本遵循。其五,书中运用的方法与原则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坚持具体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客观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逻辑与历史脉络,为该理论体系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调与方向。这对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作用与价值。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内容概要
《剩余价值理论》萨利坦俄译本选取马克思部分原稿内容翻译,并依照俄罗斯人的阅读习惯将目录置于文末。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概述与批判;第二部分是对资本积累的概括与说明。该俄文全译本可进一步划分为正文和附注,译本开篇附有对著作原文翻译来源的简介。需着重指出的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翻译学者在俄罗斯文化发展中的地位较低,与其所从事的繁杂工作极不相称。彼时,翻译成果常被简单视作机械的语言文字转换,未经过创造性加工与合理转化以形成符合本国语言特色的表达,难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外国著作。因此,《剩余价值理论》最早的俄译本中未包含任何关于译者的介绍。而本文提及的译者曾在德国长期学习,对德文的语法与行文逻辑有着精准把握,得以通过海外访学经历弥补语言转换过程中的瑕疵与不足。《剩余价值理论》重点阐述剩余价值相关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是《资本论》内容的史料佐证。它深度剖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主要理论与基本观点,同时提出了马克思自身的政治经济学观点,为后续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传播影响
除萨利坦俄译本外,《剩余价值理论》还存在其他俄译本、中译本等版本。其中,萨利坦俄译本是较早的俄译本之一,仅选取马克思原文手稿的部分内容进行转译出版。此后,苏联共产党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的俄译本,虽同样依照马克思原稿的顺序与内容转译,但对原文手稿进行了更为完整的翻译,篇幅更长,最终分为三册,于1954—1961年先后出版发行。作为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剩余价值理论》也被收录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6卷Ⅰ、Ⅱ、Ⅲ册,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国际版第二部分第三卷第2-4分册,均涉及《剩余价值理论》的相关内容。与萨利坦俄译本相比,上述版本收录的内容更为全面、具体、丰富。
在中译本方面,《剩余价值理论》的第一个中译本《剩余价值学说史》由郭大力依据考茨基发表的版本翻译,于1949年6月在上海解放初期由三联书店出版,全国解放后曾多次重印。第二个中译本包含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26卷(全三册)中,该译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翻译,三册分别于1972年、1973年、197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三个中译本仍是郭大力的译文——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出版后,郭大力依据俄文第二版及相关德文本、英文本等进行重新校订,校订后的译本于1975年(第一卷)、1978年(第二、三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实际上,《剩余价值理论》的中译本主要可归为三类:一是郭大力译本;二是中央编译局翻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相关分册;三是中央编译局依据新国际版翻译、编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相关内容。
三、重要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以史料文献为重要参考,不仅剖析、凝练了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还为《资本论》涉及的问题作了铺垫与说明,其本身及译本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深度剖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思想产生、发展、达到顶峰及走向衰落的历史脉络,进一步凸显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优势。同时,理论层面的斗争与现实中的实践往往紧密关联,马克思借此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困境。其二,是研究马克思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参考文献,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科学政治经济体系。其三,为后续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总体参考,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里程碑式著作,也是亟待广大劳动群众研究、挖掘,以指导经济建设的重要理论宝库。其四,详细、系统地介绍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史,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历史的深刻且科学的归纳与总结,既是学习政治经济学发展史的重要蓝本,也为后续研究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演进历史提供了基本遵循。其五,书中运用的方法与原则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坚持具体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客观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逻辑与历史脉络,为该理论体系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调与方向。这对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作用与价值。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