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教育强国背景下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文章字数:2010
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第六部分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该文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要求,可从三个维度加以理解:一是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三是通过政策引导稳定技能人才存量、提升技能增量。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与职普融通成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两大关键路径。我国职业教育应以技能培养为根本逻辑,围绕产教融合与职普融通,为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与发展开辟新路径。
一、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仍面临制度落实不到位、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产教融合深度不足、职普融通双向流动不畅等问题。本文围绕“构建什么样的体系”以及“体系如何运行”两大主线,提出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体系构建对策,重点关注职普融通中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流通问题。调研显示,尽管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纵向衔接与横向融通,但中高职衔接、职普互通仍存在现实障碍。
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学生分流进入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目前,中职学校生源主要为中考成绩未达到普通高中录取线的初中毕业生。值得注意的是,全国中职学校中农村户籍学生占比长期高于80%,中西部地区学生占比超过70%。中职生源多来自教育资源薄弱、升学路径有限、学业成绩偏低群体,这种分流方式并非基于学生兴趣、特质或职业倾向,导致高中阶段职普生源质量不均衡。此外,中职学生升学路径主要依赖高职单招或职教高考,而高等院校招生计划仍主要面向普通高考考生。受限于现行职教高考制度及高层次院校招生政策,普通高中学生转入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容易,而中职学生进入普通教育体系的通道极为狭窄,形成“普职融通易、职普融通难”的局面,高等职业学校亦存在类似问题。在升学挑战突出的背景下,“职普融通”的实质仍为基于生源质量的二次筛选。尽管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的呼声较高,但目前尚未形成有效实施机制。
二、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一)推进招生方式多元化,强化技能素质评价。当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主要依据中考和高考成绩,导致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生源质量处于弱势。理论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属于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不同类型,并无优劣之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从生源选拔机制入手,推动由单纯学业成绩区分向综合素质评价转变,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考试招生办法,通过更加公平、科学的选拔机制,筛选出具备技能培养潜质的学生。此举不仅有助于拓宽中职学生升学路径,也为职业教育纵向衔接与横向融通奠定基础。
(二)构建立体化衔接机制,强化终身学习理念。在职业教育学历(学位)体系建设方面,应致力于构建贯通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教本科教育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有效衔接。职普融通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目标,需持续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建设。在完善职业教育纵向体系的同时,普通教育体系应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理论知识深造机会。国民教育体系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由“终结性”向“终身性”转变。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政府主导的公共职业培训、基于职业资格认证的认定培训以及企业主导的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应共同构成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继续教育的重要支撑。
(三)推进产业化培养,强化技能人才供给。职业教育应立足技能培养核心优势,构建以“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为代表的产教融合新模式。该模式应具备四大特征:一是突出区域性,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二是坚持多元主体参与,通过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协同合作,降低资源整合成本;三是实现功能多样化,集成实习实训、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多重功能,提升抗风险能力;四是聚焦目标针对性,构建“需求—培养—供给”闭环体系,精准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通过这一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构建科学技能评价体系。政策保障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具有关键作用。应着力构建科学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强化持续职业技能培训,激励技能人才成长。技能评价制度旨在依据统一标准对技能人才进行分类,实现职业技能评价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有效衔接,鼓励技能人才通过培训提升职业资格等级,并将职业资格与薪酬待遇挂钩。此举有助于打破学历限制,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之间的双向比照认定机制,为技能人才获得与管理人员同等的薪酬待遇和晋升通道奠定基础。通过“政策支撑+选拔制度”双重发力,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进而改善职业教育生源质量。
基金项目:民盟市委会2025年调研课题“教育强国背景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TJMMYBKT25-17)。
作者单位: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一、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仍面临制度落实不到位、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产教融合深度不足、职普融通双向流动不畅等问题。本文围绕“构建什么样的体系”以及“体系如何运行”两大主线,提出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体系构建对策,重点关注职普融通中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流通问题。调研显示,尽管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纵向衔接与横向融通,但中高职衔接、职普互通仍存在现实障碍。
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学生分流进入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目前,中职学校生源主要为中考成绩未达到普通高中录取线的初中毕业生。值得注意的是,全国中职学校中农村户籍学生占比长期高于80%,中西部地区学生占比超过70%。中职生源多来自教育资源薄弱、升学路径有限、学业成绩偏低群体,这种分流方式并非基于学生兴趣、特质或职业倾向,导致高中阶段职普生源质量不均衡。此外,中职学生升学路径主要依赖高职单招或职教高考,而高等院校招生计划仍主要面向普通高考考生。受限于现行职教高考制度及高层次院校招生政策,普通高中学生转入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容易,而中职学生进入普通教育体系的通道极为狭窄,形成“普职融通易、职普融通难”的局面,高等职业学校亦存在类似问题。在升学挑战突出的背景下,“职普融通”的实质仍为基于生源质量的二次筛选。尽管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的呼声较高,但目前尚未形成有效实施机制。
二、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一)推进招生方式多元化,强化技能素质评价。当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主要依据中考和高考成绩,导致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生源质量处于弱势。理论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属于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不同类型,并无优劣之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从生源选拔机制入手,推动由单纯学业成绩区分向综合素质评价转变,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考试招生办法,通过更加公平、科学的选拔机制,筛选出具备技能培养潜质的学生。此举不仅有助于拓宽中职学生升学路径,也为职业教育纵向衔接与横向融通奠定基础。
(二)构建立体化衔接机制,强化终身学习理念。在职业教育学历(学位)体系建设方面,应致力于构建贯通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教本科教育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有效衔接。职普融通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目标,需持续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建设。在完善职业教育纵向体系的同时,普通教育体系应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理论知识深造机会。国民教育体系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由“终结性”向“终身性”转变。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政府主导的公共职业培训、基于职业资格认证的认定培训以及企业主导的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应共同构成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继续教育的重要支撑。
(三)推进产业化培养,强化技能人才供给。职业教育应立足技能培养核心优势,构建以“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为代表的产教融合新模式。该模式应具备四大特征:一是突出区域性,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二是坚持多元主体参与,通过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协同合作,降低资源整合成本;三是实现功能多样化,集成实习实训、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多重功能,提升抗风险能力;四是聚焦目标针对性,构建“需求—培养—供给”闭环体系,精准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通过这一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构建科学技能评价体系。政策保障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具有关键作用。应着力构建科学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强化持续职业技能培训,激励技能人才成长。技能评价制度旨在依据统一标准对技能人才进行分类,实现职业技能评价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有效衔接,鼓励技能人才通过培训提升职业资格等级,并将职业资格与薪酬待遇挂钩。此举有助于打破学历限制,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之间的双向比照认定机制,为技能人才获得与管理人员同等的薪酬待遇和晋升通道奠定基础。通过“政策支撑+选拔制度”双重发力,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进而改善职业教育生源质量。
基金项目:民盟市委会2025年调研课题“教育强国背景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TJMMYBKT25-17)。
作者单位: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