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党建引领下医院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与传播实践研究
文章字数:206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医院是保障人民健康的最前线,是疾病治疗的前沿阵地,更是一个温暖人心、关爱生命的人文阵地。新医改环境下,坚持党建引领医院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与传播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医患关系的有效路径和手段。党建引领赋予了医院人文关怀鲜明的底色与保障,人文关怀的构建与传播让党建工作更接地气、更具温情,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更高起点与更深层次的发展。
一、党建引领下医院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路径
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人文关怀理念根基。医院党组织应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纳入党员学习教育体系,借助开设专题党课、设定主题党日、宣讲先进事迹等形式,引导医护人员领悟人文关怀的本质内涵,使其认识到自己不但要重视技术层面的诊疗服务,更要在情感层面上激发自身的共情意识。为此党组织可定期组织党员医护人员学习钟南山、张定宇等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或者开展“医者初心”主题研讨,让“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从口号转化为自觉行动,使医护工作者能够从思想根源上破除“重技术、轻人文”的认知误区。
优化服务场景,打造有温度的诊疗环境。党组织应牵头推动“人文环境升级工程”,坚持从患者视角着手,致力于优化患者就医感受。硬件环境:督促后勤保障、物业等相关部门设置无障碍通道、母婴室、便民站,在病房、候诊区域摆放绿植、张贴温馨提示语,打造“如家”环境。服务:组织党员、医护人员及行政人员组建“流程优化小组”,集中力量解决预约、查询、缴费等功能“一指即达”,让患者少跑腿。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岗”服务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为他们提供陪诊、代取药、用药指导等服务,让医务服务暖心贴心。
建强专业队伍,提升人文服务能力。医院党委应将人文能力培养纳入医护人员队伍建设工作计划,制定“政治素质+专业能力+人文素养”医护人员培养机制。实施医护人员人文能力培养工作方案,邀请心理学专家、伦理研究者、医护骨干开展人文技能培训,开设“诊治沟通交流技巧”“患者心理疏导”“医患沟通伦理”等课程,提升医护人员人文素养。此外可组建“党员导师”团队,让经验丰富的老党员护士一对一、手把手地教新员工在临床实践中如何人文关怀,传授实践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服务经验,帮助医护人员交流工作中人文案例、人文疑问,增强人文关怀能力,提高满意度和幸福感。
畅通互动渠道,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党组织应搭建医患沟通的桥梁,打破医患之间的信息壁垒与情感隔阂。一方面,定期请党员、患者代表参加“医患座谈会”“院长接待日”等活动,面对面听取患者诉求,现场解决患者问题,让医院决策更接地气。另一方面,开展“人文关怀进病房”活动,让党员、医护人员经常与患者聊家常,关注患者病情,关心患者思想生活,为住院患者过生日,为重症患者排忧解难,为困难患者提供救助,让爱贯穿医患相处的始终,化“矛盾”为“和谐”,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关怀。
二、党建引领下医院人文关怀体系的传播策略
挖掘典型案例,打造人文传播IP。医院党组织可成立“人文故事宣传小组”,选派党员宣传队员定期走访,挖掘医护人员践行人文关怀的暖心故事,如值夜班照料危重患者的护士、无偿垫付患者医药费的医生、反复安抚患者家属的志愿者等,以文字、图片、小视频等形式加工,在医院官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推出“小而美”故事系列视频,如“党员医生日记”“人文故事”等,将“大叙事”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人、事,增强传播感染力和共情度。向地方媒体推荐优秀故事,让医院人文故事走进更多平台。
联动社会资源,构建多元传播矩阵。党组织应主动打破医院“单打独斗”的传播格局,与社区、学校、企业等社会组织形成传播合力。如与社区党组织联合开展“健康科普进社区”活动,党员医护人员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科普知识之际,讲述人文关怀故事。与高校医学院党组织联合开展医学生“人文见习”活动,邀请医学生走进医院,观察医护人员的服务实践,传播医院人文精神。与企业党组织联合开展“公益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提供免费体检与健康咨询服务,在奉献中传播医院人文关怀形象,起到“服务一人,影响一人”的功效。
注重患者参与,强化口碑传播效应。患者是医院人文关怀的最佳体验者、最佳传播者。党组织要为患者人文关怀体验传播建立机制。如患者出院时请其讲述在院期间的人文关怀体验、利用“患者感言墙”“医院评价留言板”等阵地进行传播。定期开展“患者开放日”,邀请患者和家属到院参观医护人员的工作场景,感受人文关怀传播者背后的“默默奉献”,以患者的“口口相传”传播医院的人文关怀体验,增强医院人文关怀传播的信服度和影响力。
在健康中国再出发的时代背景下,医院党组织应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人文关爱体系建设与传播,使医院人文关爱体系成为医院发展的基石、成为医患关系的纽带、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美好符号,为守护人民健康、增进民生福祉助力赋能。
作者单位: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
一、党建引领下医院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路径
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人文关怀理念根基。医院党组织应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纳入党员学习教育体系,借助开设专题党课、设定主题党日、宣讲先进事迹等形式,引导医护人员领悟人文关怀的本质内涵,使其认识到自己不但要重视技术层面的诊疗服务,更要在情感层面上激发自身的共情意识。为此党组织可定期组织党员医护人员学习钟南山、张定宇等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或者开展“医者初心”主题研讨,让“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从口号转化为自觉行动,使医护工作者能够从思想根源上破除“重技术、轻人文”的认知误区。
优化服务场景,打造有温度的诊疗环境。党组织应牵头推动“人文环境升级工程”,坚持从患者视角着手,致力于优化患者就医感受。硬件环境:督促后勤保障、物业等相关部门设置无障碍通道、母婴室、便民站,在病房、候诊区域摆放绿植、张贴温馨提示语,打造“如家”环境。服务:组织党员、医护人员及行政人员组建“流程优化小组”,集中力量解决预约、查询、缴费等功能“一指即达”,让患者少跑腿。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岗”服务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为他们提供陪诊、代取药、用药指导等服务,让医务服务暖心贴心。
建强专业队伍,提升人文服务能力。医院党委应将人文能力培养纳入医护人员队伍建设工作计划,制定“政治素质+专业能力+人文素养”医护人员培养机制。实施医护人员人文能力培养工作方案,邀请心理学专家、伦理研究者、医护骨干开展人文技能培训,开设“诊治沟通交流技巧”“患者心理疏导”“医患沟通伦理”等课程,提升医护人员人文素养。此外可组建“党员导师”团队,让经验丰富的老党员护士一对一、手把手地教新员工在临床实践中如何人文关怀,传授实践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服务经验,帮助医护人员交流工作中人文案例、人文疑问,增强人文关怀能力,提高满意度和幸福感。
畅通互动渠道,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党组织应搭建医患沟通的桥梁,打破医患之间的信息壁垒与情感隔阂。一方面,定期请党员、患者代表参加“医患座谈会”“院长接待日”等活动,面对面听取患者诉求,现场解决患者问题,让医院决策更接地气。另一方面,开展“人文关怀进病房”活动,让党员、医护人员经常与患者聊家常,关注患者病情,关心患者思想生活,为住院患者过生日,为重症患者排忧解难,为困难患者提供救助,让爱贯穿医患相处的始终,化“矛盾”为“和谐”,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关怀。
二、党建引领下医院人文关怀体系的传播策略
挖掘典型案例,打造人文传播IP。医院党组织可成立“人文故事宣传小组”,选派党员宣传队员定期走访,挖掘医护人员践行人文关怀的暖心故事,如值夜班照料危重患者的护士、无偿垫付患者医药费的医生、反复安抚患者家属的志愿者等,以文字、图片、小视频等形式加工,在医院官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推出“小而美”故事系列视频,如“党员医生日记”“人文故事”等,将“大叙事”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人、事,增强传播感染力和共情度。向地方媒体推荐优秀故事,让医院人文故事走进更多平台。
联动社会资源,构建多元传播矩阵。党组织应主动打破医院“单打独斗”的传播格局,与社区、学校、企业等社会组织形成传播合力。如与社区党组织联合开展“健康科普进社区”活动,党员医护人员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科普知识之际,讲述人文关怀故事。与高校医学院党组织联合开展医学生“人文见习”活动,邀请医学生走进医院,观察医护人员的服务实践,传播医院人文精神。与企业党组织联合开展“公益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提供免费体检与健康咨询服务,在奉献中传播医院人文关怀形象,起到“服务一人,影响一人”的功效。
注重患者参与,强化口碑传播效应。患者是医院人文关怀的最佳体验者、最佳传播者。党组织要为患者人文关怀体验传播建立机制。如患者出院时请其讲述在院期间的人文关怀体验、利用“患者感言墙”“医院评价留言板”等阵地进行传播。定期开展“患者开放日”,邀请患者和家属到院参观医护人员的工作场景,感受人文关怀传播者背后的“默默奉献”,以患者的“口口相传”传播医院的人文关怀体验,增强医院人文关怀传播的信服度和影响力。
在健康中国再出发的时代背景下,医院党组织应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人文关爱体系建设与传播,使医院人文关爱体系成为医院发展的基石、成为医患关系的纽带、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美好符号,为守护人民健康、增进民生福祉助力赋能。
作者单位: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