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新质生产力赋能社区“体医康养护”现状、痛点与实现路径
龚雨洁 曹楚婧 江姿乐 滕秋玲
文章字数:272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2022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8亿,占比19.8%,预计2035年将突破4亿。老年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失能半失能群体超4000万,75%患有慢性病,传统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为社区“体医康养护”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课题组深入浙江、广东多地社区调研,揭示行业现状与痛点,并探寻破解路径。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社区“体医康养护”基本情况及分析
  (一)服务覆盖与参与情况分析。调查显示,66岁以上受访者占比61.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35.4%患有慢性病,12.3%需康复干预,但服务供给严重错位:基础运动课程和生活照料覆盖广泛,专业医疗和康复训练却严重不足。80.4%的居民反映健康管理“检而不管”,慢性病监测覆盖率不足20%,需求与资源呈现倒挂。支付能力分化加剧服务不平等。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对千元月付支持率达66.7%,无固定职业者仅29.4%,经济脆弱群体被排除在核心服务之外。
  (二)技术应用与资源整合情况分析。社区智能设备渗透率看似可观,但功能实现率不足三成,仅28.3%的居民实现数据互联互通,63.9%的生理指标数据未纳入健康档案,形成大量“数字废墟”。技术落地面临双重梗阻。69.7%的低学历人群抱怨设备界面复杂,64.8%缺乏操作指引,导致智能康复设备使用率低至16.5%;同时,社区重点投入的运动课程、文化娱乐平台,与居民迫切需求的长期健康管理和康复辅具租赁匹配度不足30%,“数据孤岛”现象割裂健康管理链条。
  (三)城乡服务与制度落实情况分析。跨系统协同失效问题在服务全链条中显著凸显。医疗与养护体制相互分割,致使76.2%的居民遭遇“检后无干预”这一难题。在政策执行层面,政策知晓率与落地率呈现倒挂现象,73.8%的社区开展了相关服务,但仅有45.2%的居民了解该政策。从需求程度来看,城市均值为2.50,农村为2.63,这显示出城乡居民的需求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制度落实应关注整体共性特征。在满意度方面,城市均值为2.12,农村为2.63,t值为-1.605,P值为0.110且大于0.05,这表明可从通用环节着手提升服务质量。政策执行存在知晓率与落地率倒挂问题,城乡资源差距较大,农村覆盖率较低、康复师数量较少,制度落实未能实现资源与需求的有效匹配,这提示我们需重新审视资源分配,平衡城乡服务以达成普惠目标。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社区“体医康养护”融合推行的问题形成及原因分析
  (一)政策协同机制不健全。卫健、民政、体育等部门政策衔接壁垒显著,慢性病管理与科学健身指导指标脱节,养老照料与医疗护理转诊存在空白,形成“医疗不管运动、运动不联养护”的断层。根源在于缺乏顶层融合框架,部门法规未考虑“体医康养护”一体化需求。
  (二)技术研发与实际需求脱节。智能技术“重硬件轻适配”,70%以上健康设备为通用设计,未考虑老年人生理特征,致69.7%低学历用户觉“界面复杂”。技术供给与需求错位,社区投入大量资源的运动娱乐、文化平台,与居民迫切需求匹配度不足30%,数据仅用于监测,未联动医疗康复。调研显示,老年人因设备操作复杂、缺适老化设计不愿使用,社区技术应用重形式轻需求,反映了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企业缺乏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三)专业人才供给结构性短缺。服务队伍“数量不足、技能单一”,社区专业康复师与老年人口配比1:1500(合理标准1:300),40%从业者仅具单一资质,难制定“医疗+运动”方案。培养体系脱节,高校相关专业“体医融合”内容占比不足15%,职业培训重单一技能。
  (四)资金投入结构失衡与普惠性不足。资金“重硬件轻软件”,政府80.4%投入用于智能设备、场地改造,人才培训、技术适老化研发、低收入补贴不足20%,影响可持续性。付费模式单一,65%依赖自费或商保,社会福利仅覆盖34.3%,家庭月收入低于5000元者72%因“费用高”放弃服务,形成“技术越先进、服务越昂贵”悖论,与公益属性冲突。
  (五)城乡资源配置失衡与服务壁垒。城乡二元结构致资源分布落差,农村服务覆盖率、康复师配置率低,服务半径大,与普陀区部分社区“服务距离超5公里”的情况类似。城市易获社会资本、医疗资源,农村因人口密度低、成本高,企业参与少,政府投入受财政限制,智能设备、专业服务渗透率低。城乡需求表达机制不均等,农村“降费、短距”诉求未充分纳入政策,加剧失衡。
   三、对策及建议
  (一)制定标准体系,建立协同平台。由省级及以上政府牵头,成立跨部门的“体医康养护”融合发展领导小组,明确牵头部门,打破部门壁垒,出台《“体医康养护”融合发展指导意见》及细则,明确目标、路径、权责和评价标准,建立涵盖服务流程、技术规范等的统一标准体系。搭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健康数据互通,支撑政策制定和服务,建立政策发布常态化机制和问责机制。
  (二)建立研发机制,推动驱动创新。鼓励各机构建立紧密合作,通过联合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形式,让研发人员深入一线了解真实需求;设立专项基金,开发低成本、易操作、高适配性的技术和产品;重点支持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技术,加强技术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区域性“体医康养护”技术转化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加速成熟技术落地应用;同时,简化技术进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审批流程,针对已成熟但应用不足的技术加强技术应用培训,降低使用门槛。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转型培训体系。开设“体医康养护”相关课程,鼓励高校与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体育部门联合培养人才,明确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增加学生在融合场景的实习时长,提高实习质量,由政府主导,对现有相关人员进行跨领域知识技能的系统培训并设立专项培训补贴,鼓励参与融合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提高从事“体医康养护”融合发展服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在评优评先中予以倾斜。
  (四)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增加基层在“体医康养护”融合服务能力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重点支持预防性、基础性服务。对提供融合服务的机构按服务量、服务对象和服务质量给予运营补贴。明确政府、医保、社会、个人在融合服务中的责任边界,对基本公共服务强化政府保基本责任,对非基本服务引导个人合理付费。
  (五)提升乡村基层服务能力,打破信息与服务壁垒。推动县级优质资源下沉,建立县级医院专科医生、康复师、资深护士定期下乡巡诊、坐诊、远程指导和培训的刚性制度,加大对乡村卫生室、养老服务站、文化体育场地设施的标准化建设,配备基础的监测、康复和运动器材。建设统一的区域健康信息平台覆盖城乡,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服务记录在各级各类机构间的授权共享,从而支持远程会诊、转诊和健康管理,确保服务连续性。在乡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或村党群服务中心,整合资源,提供咨询、预约、基础服务等“一站式”窗口。
  基金项目:2025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质’伴老福佑‘耆’年——新质生产力赋能社区‘体医康养护’融合现状、困境、挑战及优化路径研究”(编号:202513001021)。
  作者单位:宁波财经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