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乡村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
文章字数:1747
乡村红色资源是党带领农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留下的精神与物质财富,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红色基因。高校思政课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是培养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的关键阵地,但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理论抽象化、形式单一化局限,而将乡村红色资源融入其中,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又能强化学生理想信念、引导树立正确历史观。本文就其教学价值与具体运用展开探讨,为思政课提质增效提供路径,为思政课改革提供思路。
一、乡村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乡村红色资源是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群众历经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链条”。革命烽火中,农民群众赤诚支援革命,用生命与热血筑牢党的群众根基;建设年代,亿万农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在广袤乡村书写自力更生的时代篇章;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中,农民党员带头发展特色产业、返乡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焕发新活力。鲜活的历史与现实场景,构成最生动的爱党爱国教育素材。将其融入思政课,能让学生跳出抽象的理论认知,真切触摸到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脉络,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的本质内涵,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赖,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情感认同与理性认同。
(二)助力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常常通过碎片化截取史料、虚构历史细节等方式,歪曲党领导人民在乡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的真实历程,试图割裂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乡村红色资源是镌刻着历史真相的“活化石”,那些静静矗立的革命旧址,或是代代相传的红色故事,都以最质朴、最真实的形态,还原党带领农民“改天换地”的奋斗过往,印证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将这些资源融入思政课,能让学生摆脱对历史的模糊认知,在触摸真实历史遗存、感知鲜活历史记忆中,了解历史虚无主义“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本质,学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辩证看待历史发展中的曲折与成就,在思想深处筑牢抵御错误思潮侵蚀的坚固防线。
二、乡村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与乡村红色基地深度联动,按课程特性设计主题路线:针对“中国共产党历史”,提前联合基地挖掘“村民保护革命伤员”细节,邀请亲历者后代在烈士纪念碑前结合老物件讲述故事;在革命旧址布置纺车、军粮袋等复刻道具,让学生分组模拟“纺线支援红军”“肩扛军粮赶路”,在实操中体会群众支援的赤诚。针对“思想道德与法治”,提前收集老党员参与乡村建设的工作日记、修渠图纸,座谈时让老党员结合实物忆初心;设计“红色文化观察任务”,引导学生记录红色家风墙、文化广场上村民的互助场景,再通过小组交流梳理红色文化对道德素养的培育作用。全程以讲解还原、情景实操和观察交流串联,使学生在实地参与中深化认知。
(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联动专业课程协同教学。立足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与特色,构建“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的协同育人模式。在“乡村振兴学”“农业经济管理”等涉农专业课程中,除引入红色乡村文旅产业案例外,可结合数据对比,剖析红色精神如何转化为乡村产业规划、资源整合的实践动力,使学生理解红色基因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组织学生深入红色乡村采风,以“村民口述红色故事”为创作蓝本撰写纪实文学,或结合乡村建筑风格设计红色主题文创产品、遗址导览标识,让专业技能训练与红色文化挖掘同步推进,使思政教育自然融入专业学习全过程,有效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三、结语
乡村红色资源为高校思政课注入了鲜活动能,在强化理想信念、纠偏历史认知上的独特价值,与“行走的思政课”“专业协同教学”等运用路径相呼应,破解了思政课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未来需持续深化资源挖掘与教学创新,让乡村红色基因更好融入思政课堂,助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的青年,为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基金项目:河北经贸大学伦理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返乡人员科普教育的伦理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2025LSYB003)。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乡村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乡村红色资源是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群众历经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链条”。革命烽火中,农民群众赤诚支援革命,用生命与热血筑牢党的群众根基;建设年代,亿万农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在广袤乡村书写自力更生的时代篇章;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中,农民党员带头发展特色产业、返乡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焕发新活力。鲜活的历史与现实场景,构成最生动的爱党爱国教育素材。将其融入思政课,能让学生跳出抽象的理论认知,真切触摸到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脉络,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的本质内涵,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赖,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情感认同与理性认同。
(二)助力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常常通过碎片化截取史料、虚构历史细节等方式,歪曲党领导人民在乡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的真实历程,试图割裂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乡村红色资源是镌刻着历史真相的“活化石”,那些静静矗立的革命旧址,或是代代相传的红色故事,都以最质朴、最真实的形态,还原党带领农民“改天换地”的奋斗过往,印证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将这些资源融入思政课,能让学生摆脱对历史的模糊认知,在触摸真实历史遗存、感知鲜活历史记忆中,了解历史虚无主义“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本质,学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辩证看待历史发展中的曲折与成就,在思想深处筑牢抵御错误思潮侵蚀的坚固防线。
二、乡村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与乡村红色基地深度联动,按课程特性设计主题路线:针对“中国共产党历史”,提前联合基地挖掘“村民保护革命伤员”细节,邀请亲历者后代在烈士纪念碑前结合老物件讲述故事;在革命旧址布置纺车、军粮袋等复刻道具,让学生分组模拟“纺线支援红军”“肩扛军粮赶路”,在实操中体会群众支援的赤诚。针对“思想道德与法治”,提前收集老党员参与乡村建设的工作日记、修渠图纸,座谈时让老党员结合实物忆初心;设计“红色文化观察任务”,引导学生记录红色家风墙、文化广场上村民的互助场景,再通过小组交流梳理红色文化对道德素养的培育作用。全程以讲解还原、情景实操和观察交流串联,使学生在实地参与中深化认知。
(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联动专业课程协同教学。立足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与特色,构建“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的协同育人模式。在“乡村振兴学”“农业经济管理”等涉农专业课程中,除引入红色乡村文旅产业案例外,可结合数据对比,剖析红色精神如何转化为乡村产业规划、资源整合的实践动力,使学生理解红色基因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组织学生深入红色乡村采风,以“村民口述红色故事”为创作蓝本撰写纪实文学,或结合乡村建筑风格设计红色主题文创产品、遗址导览标识,让专业技能训练与红色文化挖掘同步推进,使思政教育自然融入专业学习全过程,有效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三、结语
乡村红色资源为高校思政课注入了鲜活动能,在强化理想信念、纠偏历史认知上的独特价值,与“行走的思政课”“专业协同教学”等运用路径相呼应,破解了思政课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未来需持续深化资源挖掘与教学创新,让乡村红色基因更好融入思政课堂,助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的青年,为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基金项目:河北经贸大学伦理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返乡人员科普教育的伦理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2025LSYB003)。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