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构建文明互鉴型外语教育的实践进路
王勇旗
文章字数:199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该论述与他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式文明观的核心。这一文明观植根于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旨在以尊重文明多样性为前提,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追求,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了超越对抗的中国方案,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语言是文明的载体,更是文明交流的媒介。语言承载着独特的世界观、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外语教育作为文明交流的前沿阵地和关键桥梁,承担着双重使命:既要掌握语言工具,又要通过语言理解不同文明,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培养能理解多元文明、会进行跨文化沟通、善于开展文明对话的时代新人。因此,构建文明互鉴型外语教育已成为新时代赋予外语教育的紧迫课题。
  然而,外语教育在时代变局中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智能翻译技术日新月异,对外语教育价值构成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使得仅凭语言技能已不足以应对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碍与陷阱。在此背景下,构建文明互鉴型外语教育是对外语教育核心价值的重塑,旨在赋能学习者成为积极的文明对话者、中华文明的阐释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致力于培养学习者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在全球文明倡议的指引下,构建文明互鉴型外语教育,须在话语、角色、技术三个核心维度上协同发力。
  一、实现话语重构,从文化失语走向主体建构
  外语教育在引进语言知识的同时,易使学习者受到西方话语体系影响,形成基于西方概念框架和价值标准的思维定式,这导致学习者缺乏基于中华文明立场的表达能力,难以用国际社会能够理解的方式阐释中国理念、中国方案。语言与文明观密不可分,话语体系的建构直接影响文明表达的效果。新时代的外语教育,首要任务是通过语言教学重塑文明话语权。
  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需进行系统性调整。一方面,要辩证看待现有经典教材,批判性地吸收其语言精华,同时也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的案例,引导学生用所学语言建构关于当代中国的正面叙事。通过语言学习与文明理解的融合,让学生建立起基于中华文明立场的话语自信。另一方面,要打破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知识图谱,增补亚非拉等“全球南方”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文明视野中理解世界的多样性,认识到每种语言背后的文明价值。
  二、实现角色转换,从语言工匠走向文明译者
  语言能力与文明素养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外语人才的核心特征,即具备深厚家国情怀与开阔国际视野,能够在不同文明间穿针引线的文明译者和对话使者。这一能力模型的核心在于培养三大素养。一是文化阐释力:能够超越字面上的对等翻译,深入理解语言背后的文明内涵,对“仁”“道”“天下”等蕴含中国哲学智慧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层阐释,向世界清晰说明其独特的哲学内涵与当代价值,在文明互鉴中树立中华文明的话语形象。二是跨文化协商力:能够敏锐洞察并有效调节不同文明在思维方式、价值排序上的深层差异,通过语言搭建理解的桥梁,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寻求共识、化解分歧。三是文明批判素养:能够运用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明知识,识别并解构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叙事陷阱,以理性、平和、有力的方式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三、技术赋能文化互鉴,培养批判性数字素养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为语言教育与文明互鉴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一方面,外语教育须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利用数字技术增强语言学习中的文明体验。个性化语言学习系统、虚拟现实交际环境、多模态文化交互等工具的出现,使得语言学习超越语法词汇的机械灌输,转向融合文化理解、交际情境与社会语用的综合能力建构。学生在人工智能引导下能够体验多元文化场景,参与情境化的角色扮演,在语言实践中深化对不同文明的理解,进而内化文明间对话所需的理解力与适应性。另一方面,外语教育须警惕数字技术背后潜藏的算法偏见与数据不平等问题。当前的人工智能系统多以西方语料为主导,难以准确处理中华文明语境中的关键概念,甚至可能加剧文化失真,直接影响语言学习者对不同文明的认知。外语教育应充分利用其天然的跨文化语境,将对数字平台和算法偏见的批判性反思融入教学过程,培养数字批判素养,提升下一代公民识别和抵制数字霸权的能力。
  语言与文明相辅相成,语言教育与文明互鉴密不可分。构建文明互鉴型外语教育,关乎我国在复杂国际格局中的话语权,关乎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彰显,更关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应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通过话语重构、角色转换和技术赋能,将语言教学与文明理解深度融合,培养出既精通语言技能又具备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制裁话语及我国应对研究”(编号:GD22XWY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学院(出国留学培训部)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