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
书写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高校答卷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 马臣
文章字数:2019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明显,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精神文明建设是关乎国家未来的根基工程,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全面发展、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首要的就是坚持发挥高校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重点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金课,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案例库,运用问题链教学法增强理论阐释力。同时要不断深化课堂的广度,将教育教学阵地从“教室”延伸到“操场”,从“学校”延伸到“社会”,突破传统教育场域限制,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要有效利用属地资源的育人功能,建立“校地协同”实践育人机制,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深入一线开展社会调研,使学生在真实社会情境中深化理论认知,并将实践学分纳入培养方案;要构建“双师型”育人队伍,聘请党政干部、企业精英、基层模范担任校外导师,形成理论教师与实践导师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建立“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反思提升”的闭环体系,实现知信行统一。
  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品牌文化有机融合。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高校要着力构建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在课程建设方面,开设“中华文明通论”“经典研读”等核心通识课程,实施“经典阅读计划”,建立传统文化学分认定制度。在活动载体方面,设置“传统文化月”,开展非遗技艺工作坊、古典诗词大会等品牌活动。在环境营造方面,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景观设计,打造“一院一品”文化项目,建设文化长廊、先贤雕塑群等人文景观。特别要注重挖掘校史文化资源,编纂校史读本,建设数字化校史馆,以“校史中的红色记忆”为主线开展教育活动,以沉浸式文化体验增强育人实效。构建“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环境熏陶”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使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将新时代数字智能与高校思政实践有机融合。数字化转型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要重点建设三大平台:一是智慧思政平台,运用学习分析技术构建学生思想行为画像,实现精准思政,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教育内容推送。二是虚拟实践平台,运用VR/AR技术开发“重走长征路”“改革开放体验馆”等虚拟仿真项目,突破时空限制。三是网络育人平台,建设“云上思政”平台,开发“学习强国”校园号,培育师生“网红”团队,打造“微党课”“青年说”等新媒体产品,以青年化表达提升传播效果。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网络空间拓展延伸。制作“党史微动漫”等新媒体产品。同时要建立网络内容审核机制,组建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开展“清朗网络”专项行动。通过构建“技术赋能-内容创新-机制保障”的数字化育人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将加强先进典型示范与营造校园风气有机融合。榜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要完善“发现-培育-宣传-传承”的典型选树机制:建立常态化推荐评选制度,设立“师德标兵”“大学生年度先锋人物”等奖项,构建校院两级典型库。创新宣传方式,运用全媒体矩阵打造“榜Young说”系列报道,组织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有效利用校友会资源,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宣讲,以同辈效应强化价值引领。要注重制度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首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将志愿服务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建立道德积分制度。同时要培育特色校园文化,开展“文明课堂”“诚信考场”等创建活动,营造向上向善的校园风尚。通过构建“典型引领-制度保障-文化浸润”的文明创建体系,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生态。
  新时代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强化系统观念,注重协同创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两个结合”中探索育人新路径。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通过理论武装、文化浸润、实践养成、数字赋能等多维发力,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