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
文章字数:1394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将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协同起来,创建独特的育人模式。从思想层面来说,校企双方的教育观念需要打破壁垒;在资源层面,校企双方的师资、技术、场地等要素需要集成起来。这样的思路,旨在为高职院校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的融合提供可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程思政负责价值引领工作,产教融合要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但二者常常是“各说各话”,思政课脱离行业实际,而产教融合缺少价值引导,“魂”与“体”怎样才能相互支持,这是高职院校提升育人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理念融合筑根基,校企联动强实践
理念融合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础,要破除学校、企业教育理念壁垒,让思政教育目标与产业人才需求相衔接。以往高校重知识教学、价值观引领,企业重技能训练、就业匹配,理念隔阂会导致育人方向出错。所以要有“价值引领+技能培育”理念,学校把产业发展中的思政要素嵌入教学中,企业把人员素质要求转化为育人标准,形成育人共识[1]。根本上,理念融合要让校企双方认识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既需过硬本领,更需正确价值观,协同育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路径。
校企联动是强化实践的关键,依靠共建实践基地、组建教学团队、设计育人项目,让思政教育和产业实践同步前行。学校可请企业技术骨干参加课程思政的设计,把行业的劳模事迹,企业的工匠精神变成教学案例;企业给学生安排实习岗位,在实习过程中融入职业操守、责任担当等内容。这样的校企合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合作,而是基于共识的理念,确保思政教育不脱离产业实际,技能培训不缺失价值观,从而为协同育人的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二、资源整合拓渠道,双师共育塑匠心
资源整合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关键渠道,学校与企业的资源需要打破壁垒,实现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资源联动。学校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标准、行业案例等本质都属于育人素材,各自为战会造成资源浪费与育人断层。因此应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将企业的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任务,将行业的技术标准融入课程内容,让学校的思政教育资源与企业的育人资源互补[2]。归根结底,资源整合是为了形成“理论-实践-价值”三位一体的育人资源库,让学生在接触产业前沿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双师共育是打造学生匠心的关键动作,需要组建包含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的双师教学团队,形成育人合力。学校教师着重理论教学与思政引领,而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指导与职业精神塑造,二者联合设计教学环节,在教授技能过程中,渗透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责任担当。双师共育不是简单的分工配合,而是依靠常态化教研沟通,让思想政治教育与技能训练在教学进程中水乳交融,进而让学生在练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严谨专注、追求完美的匠心,从而为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三、结论
课程思政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这是高职院校完成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优化人才培育契合度的重要办法。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又能促使校企双方形成教育合力,进而使教育与生产实际相匹配。
参考文献:
[1]李雪亮.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创新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9):14-16.
[2]刘怡然.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01):33-36.
作者单位: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程思政负责价值引领工作,产教融合要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但二者常常是“各说各话”,思政课脱离行业实际,而产教融合缺少价值引导,“魂”与“体”怎样才能相互支持,这是高职院校提升育人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理念融合筑根基,校企联动强实践
理念融合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础,要破除学校、企业教育理念壁垒,让思政教育目标与产业人才需求相衔接。以往高校重知识教学、价值观引领,企业重技能训练、就业匹配,理念隔阂会导致育人方向出错。所以要有“价值引领+技能培育”理念,学校把产业发展中的思政要素嵌入教学中,企业把人员素质要求转化为育人标准,形成育人共识[1]。根本上,理念融合要让校企双方认识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既需过硬本领,更需正确价值观,协同育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路径。
校企联动是强化实践的关键,依靠共建实践基地、组建教学团队、设计育人项目,让思政教育和产业实践同步前行。学校可请企业技术骨干参加课程思政的设计,把行业的劳模事迹,企业的工匠精神变成教学案例;企业给学生安排实习岗位,在实习过程中融入职业操守、责任担当等内容。这样的校企合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合作,而是基于共识的理念,确保思政教育不脱离产业实际,技能培训不缺失价值观,从而为协同育人的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二、资源整合拓渠道,双师共育塑匠心
资源整合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关键渠道,学校与企业的资源需要打破壁垒,实现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资源联动。学校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标准、行业案例等本质都属于育人素材,各自为战会造成资源浪费与育人断层。因此应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将企业的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任务,将行业的技术标准融入课程内容,让学校的思政教育资源与企业的育人资源互补[2]。归根结底,资源整合是为了形成“理论-实践-价值”三位一体的育人资源库,让学生在接触产业前沿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双师共育是打造学生匠心的关键动作,需要组建包含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的双师教学团队,形成育人合力。学校教师着重理论教学与思政引领,而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指导与职业精神塑造,二者联合设计教学环节,在教授技能过程中,渗透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责任担当。双师共育不是简单的分工配合,而是依靠常态化教研沟通,让思想政治教育与技能训练在教学进程中水乳交融,进而让学生在练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严谨专注、追求完美的匠心,从而为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三、结论
课程思政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这是高职院校完成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优化人才培育契合度的重要办法。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又能促使校企双方形成教育合力,进而使教育与生产实际相匹配。
参考文献:
[1]李雪亮.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创新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9):14-16.
[2]刘怡然.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01):33-36.
作者单位:商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