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体系构建与前沿实践
文章字数:1732
摘要:文章基于新课标要求,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维度构建教学目标体系,结合整本书阅读文本,探索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特征的目标设定路径,为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语文教育
一、文化自信目标:在古今中外的文本对话中筑牢文化根基
(一)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认同
整本书阅读文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红岩》中江姐等革命者的精神品格,承载着革命文化中“理想信念”的核心内涵;《西游记》的神魔叙事渗透着儒家“修身”思想与道家哲学智慧。可设计“文化解码”任务:让学生绘制《红岩》人物精神图谱,或对比《论语》选段与《西游记》情节中的处世哲学,在跨文本分析中理解中华文化的延续性。
(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互鉴
外国文学作品如《简・爱》《海底两万里》是文化对话的桥梁。《简・爱》中“平等意识”与中国“大同”思想的异同,《海底两万里》中科学探索精神与当代航天文化的呼应,构成跨文化理解的切入点。前沿教学实践倡导“比较阅读”策略:如设计“中西女性形象对比”专题,让学生从《简·爱》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差异,分析中西文化对“独立”的不同诠释。
二、语言运用目标:在结构化输入与创造性输出中发展言语能力
(一)语言图式的建构与积累
《骆驼祥子》中“茶馆对话”的口语化表达、《海底两万里》中科学术语的文学化转化,均为语言积累提供优质素材。教学目标需明确路径:引导学生建立“词汇分类手册”(如《红岩》中的革命术语、《西游记》的神魔意象词库),通过“仿句训练”迁移语言技巧——如模仿老舍“京味儿”比喻(“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进行环境描写。
(二)言语实践的结构化设计
整本书阅读的长周期特性要求目标具备过程性导向。可设计“三阶输出”体系:
●基础层:撰写情节思维导图与人物关系图谱,训练信息整合能力;
●进阶层:开展“角色辩论会”(如祥子是否该卖骆驼的抉择辩论),锻炼逻辑表达;
●创新层:进行“故事新编”(如续写《简·爱》后续人生),将阅读体验转化为创造性表达。
三、思维能力目标:在多维认知活动中培养高阶思维品质
(一)形象思维的具象化训练
形象思维教学目标应侧重“三维转化”能力:
●文字→图像:根据《西游记》描写绘制“八十一难”连环画;
●静态→动态:将《红岩》狱中斗争场景改编为剧本片段;
●个体→群体:整合《水浒传》108将形象,制作“英雄特质雷达图”。这种转化过程实质是学生对文本形象的再创造,需引导其关注细节(如祥子“车把上的铃铛”在不同情节中的象征意义),避免形象解读的表面化。
(二)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融合
整本书阅读的长篇叙事天然适合逻辑训练。阅读《简·爱》时提出“简·爱的三次抉择是否具有逻辑一致性”“罗切斯特的隐瞒行为是否可被原谅”等辩证问题,引导学生用“前提-推理-结论”的逻辑框架展开论证。
四、审美创造目标:在文本审美体验中发展艺术表现力
(一)审美鉴赏的层次化引导
审美体验需从语言形式美走向思想内涵美:
●形式层:分析《骆驼祥子》中“烈日暴雨下的祥子”段落的感官描写(视觉“柳枝一动也不动”、触觉“烫着他的肩”),体会语言的通感艺术;
●形象层:解构《简·爱》中“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理解其对主角人格独立的反衬作用;
●哲学层:探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生命意义”的论述与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共鸣点。
(二)审美创造的跨媒介实践
审美创造目标需突破传统写作边界。可设计“多模态输出”任务:
●音频创作:为《红岩》片段录制配音,通过语调变化传递人物情感;
●视觉创作:用Procreate软件绘制《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分镜插画;
●跨界创作:将《海底两万里》的科学幻想改编为5分钟短视频。这种创作过程要求学生将文本审美体验通过跨媒介手段转化为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契合数字时代的审美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杨晓梅.整本书阅读之导读课教学策略——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1):28-29.
[3]管贤强.创新学习任务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J].语文建设,2018(3):9-11.
[4]郭霄雯.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J].教育传播与技术,2025(1):62-71.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语文教育
一、文化自信目标:在古今中外的文本对话中筑牢文化根基
(一)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认同
整本书阅读文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红岩》中江姐等革命者的精神品格,承载着革命文化中“理想信念”的核心内涵;《西游记》的神魔叙事渗透着儒家“修身”思想与道家哲学智慧。可设计“文化解码”任务:让学生绘制《红岩》人物精神图谱,或对比《论语》选段与《西游记》情节中的处世哲学,在跨文本分析中理解中华文化的延续性。
(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互鉴
外国文学作品如《简・爱》《海底两万里》是文化对话的桥梁。《简・爱》中“平等意识”与中国“大同”思想的异同,《海底两万里》中科学探索精神与当代航天文化的呼应,构成跨文化理解的切入点。前沿教学实践倡导“比较阅读”策略:如设计“中西女性形象对比”专题,让学生从《简·爱》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差异,分析中西文化对“独立”的不同诠释。
二、语言运用目标:在结构化输入与创造性输出中发展言语能力
(一)语言图式的建构与积累
《骆驼祥子》中“茶馆对话”的口语化表达、《海底两万里》中科学术语的文学化转化,均为语言积累提供优质素材。教学目标需明确路径:引导学生建立“词汇分类手册”(如《红岩》中的革命术语、《西游记》的神魔意象词库),通过“仿句训练”迁移语言技巧——如模仿老舍“京味儿”比喻(“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进行环境描写。
(二)言语实践的结构化设计
整本书阅读的长周期特性要求目标具备过程性导向。可设计“三阶输出”体系:
●基础层:撰写情节思维导图与人物关系图谱,训练信息整合能力;
●进阶层:开展“角色辩论会”(如祥子是否该卖骆驼的抉择辩论),锻炼逻辑表达;
●创新层:进行“故事新编”(如续写《简·爱》后续人生),将阅读体验转化为创造性表达。
三、思维能力目标:在多维认知活动中培养高阶思维品质
(一)形象思维的具象化训练
形象思维教学目标应侧重“三维转化”能力:
●文字→图像:根据《西游记》描写绘制“八十一难”连环画;
●静态→动态:将《红岩》狱中斗争场景改编为剧本片段;
●个体→群体:整合《水浒传》108将形象,制作“英雄特质雷达图”。这种转化过程实质是学生对文本形象的再创造,需引导其关注细节(如祥子“车把上的铃铛”在不同情节中的象征意义),避免形象解读的表面化。
(二)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融合
整本书阅读的长篇叙事天然适合逻辑训练。阅读《简·爱》时提出“简·爱的三次抉择是否具有逻辑一致性”“罗切斯特的隐瞒行为是否可被原谅”等辩证问题,引导学生用“前提-推理-结论”的逻辑框架展开论证。
四、审美创造目标:在文本审美体验中发展艺术表现力
(一)审美鉴赏的层次化引导
审美体验需从语言形式美走向思想内涵美:
●形式层:分析《骆驼祥子》中“烈日暴雨下的祥子”段落的感官描写(视觉“柳枝一动也不动”、触觉“烫着他的肩”),体会语言的通感艺术;
●形象层:解构《简·爱》中“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理解其对主角人格独立的反衬作用;
●哲学层:探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生命意义”的论述与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共鸣点。
(二)审美创造的跨媒介实践
审美创造目标需突破传统写作边界。可设计“多模态输出”任务:
●音频创作:为《红岩》片段录制配音,通过语调变化传递人物情感;
●视觉创作:用Procreate软件绘制《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分镜插画;
●跨界创作:将《海底两万里》的科学幻想改编为5分钟短视频。这种创作过程要求学生将文本审美体验通过跨媒介手段转化为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契合数字时代的审美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杨晓梅.整本书阅读之导读课教学策略——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1):28-29.
[3]管贤强.创新学习任务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J].语文建设,2018(3):9-11.
[4]郭霄雯.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J].教育传播与技术,2025(1):62-71.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