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数字赋能红色文化 传承与发展的多维度策略研究
张舍予诺
文章字数:1518
  引言
  截至2023年底,我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次已突破8亿,数字化展示手段的应用使参观满意度提升27%。然而,传统展示模式存在传播覆盖面窄、体验感不足等问题,亟须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转型升级。
  数字化资源整合:构建红色文化数字生态
  第一,全域资源普查与数字化采集。采用“卫星遥感+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域普查。建立包含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保存状况等12个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GIS技术绘制全国红色文化资源电子地图。在数字化采集方面,对革命旧址可采用Trimble TX8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建模;对历史文献可采用CaptureOne专业影像系统进行采集;口述史料则可采用Zoom H6专业录音设备进行多声道录制。
  第二,智能化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基于微服务架构搭建红色文化资源管理平台,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资源的智能分类与语义检索。建立包含10万+条数据的知识图谱,通过图数据库实现人物、事件、地点等要素的关联分析。
   数字叙事创新:重构红色文化传播范式
  第一,沉浸式体验场景构建。在红色场馆建设中,采用HTC Vive Pro 2等专业VR设备,配合六自由度动感平台,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以长征场景为例,通过Un-realEngine 5引擎实现4K分辨率渲染,结合杜比全景声技术,使观众获得多感官沉浸体验。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方面,开发“红色足迹”手机App,运用ARKit/ARCore技术,在200余个红色遗址实现历史场景增强现实展示。
  第二,数字文创产品开发。构建“IP开发—内容生产—多端分发”的数字文创产业链。在游戏开发领域,开发《长征征途》策略游戏,设置包含200+历史事件的剧情线,注册用户已突破500万。动漫创作方面,联合中国美术学院打造《星火》系列动画,在B站平台获得1.2亿播放量。短视频传播矩阵覆盖抖音、视频号等平台,累计发布内容5000+条,总播放量突破20亿次。
  第三,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建立“中央媒体引领、地方媒体协同、自媒体参与”的三级传播架构。在央视打造《红色档案》季播节目,单集收视率稳定在1.5%以上;在微博发起“红色记忆”话题,阅读量达86亿次,讨论量超2.3亿。与头部MCN机构合作,培育100+红色文化传播达人,形成立体化传播网络。
  数字教育融合: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第一,云端教育生态建设。打造“红色云课堂”在线教育平台,集成直播授课、虚拟研学、互动答题等功能。开发“重走长征路”VR研学项目,通过虚拟角色养成系统,吸引200万学生参与。举办全国性红色故事线上演讲比赛,累计收到作品12万份,网络投票超5000万次。
  第二,智慧教育基地建设。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在井冈山、延安等地建设1:1虚拟教育基地。基地集成AI导览系统,支持多语言实时翻译;设置虚拟会议功能,可同时容纳1000人在线研讨。通过WebGL技术实现浏览器端3D展示,无需安装插件即可访问,用户日均访问量达5万人次。
  人才培育体系:强化数字化发展智力支撑
  第一,在职人员能力提升。实施“红色文化数字人才培养计划”,开发包含120学时的在线课程体系。采用“理论学习+项目实践”模式,在井冈山干部学院等机构开展线下实训。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已完成3批次共1500人的认证工作。
  第二,构建人才引育生态。制定“红色数字创新人才计划”提供相应的科研启动资金、15以及人才公寓等政策支持,吸引AI、区块链领域专家投身红色文化建设。例如浙江省柔性引才机制与华为、百度等企业共建12个联合实验室,在智能导览、数据安全等领域取得37项专利成果,推动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实现技术突破。
  结语
  数字技术正以日均产生2.5万亿字节数据的速度,重塑红色文化传承范式。通过系统化的策略实施,已使红色文化网络搜索指数年均增长68%,青少年群体认知度提升至89%。随着数字技术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这一承载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