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唐代边塞文学中的凉州书写
文章字数:1910
凉州,即今甘肃省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要塞,在汉唐的交通和商贸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了唐代,朝廷在凉州设立河西节度使,凉州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凉州的繁荣,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为此吟诗作对,他们抒写凉州的江山形胜、风土人情、名物特产等,佳作迭出,流传千古。
唐代边塞诗大量书写凉州独特的地理风貌。与江南水乡的温婉不同,凉州广阔苍凉的边塞风光给予诗人强烈震撼。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中“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岑参的《河西春暮忆秦中》中“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等诗句,皆描绘出边塞山峰险峻、土地荒凉、气候寒冷干旱的特点。凉州意象并非仅局限于大漠孤烟的苍凉,“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欲渐齐”(张籍《凉州词》)展现了凉州的蓬勃生机。除了自然风光,凉州城市风貌亦独具特色。“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蒲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名莫愁。”(元稹《西凉伎》)此诗描绘哥舒翰镇守时期凉州设宴场景,凉州城内酒楼林立、陪客侍宴、杂耍助兴,外邦使臣进贡宝马翠云裘,生动呈现凉州边塞贸易兴旺、经济发达、百姓安乐的繁荣景象。
凉州葡萄酒不仅是丝路孕育出的琼浆,更是边塞诗魂的寄托。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引入葡萄种子,而凉州独特的自然气候、土壤地貌适合葡萄的生长,因此东汉时期凉州的葡萄酒就已闻名天下,魏文帝曹丕在《凉州葡萄诏》中以“甘而不涩,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悁”二十字精准概括其风味特征。到了唐代,凉州葡萄以及葡萄酒更因边塞诗的传播而广为人知,诗人王翰那脍炙人口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其一》)将凉州葡萄酒广泛传颂于天下。首句以“葡萄”“美酒”“夜光杯”开题,营造出一种开怀畅饮、琳琅满目、欢声笑语的场景,即使战事来“催”人,将士们照样豪饮。这样的豁达与浪漫,不仅表现他们的勇敢和无畏,还反映了其对美酒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因此,凉州葡萄和葡萄酒寄寓了唐代诗人浓厚的情感。
唐代的乐器、乐曲和舞蹈也为凉州注入了生动的灵魂,给唐代的边塞诗带来了不一样的韵味和情感。自西汉开辟丝绸之路后,西域与中原音乐文化在长期接触中深度交融。琵琶、羌笛、胡笳等胡乐器凭借独特音色与演奏技法,迅速风靡中原。琵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在宫廷宴乐与民间演奏中占据重要地位,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诗中两次提到“琵琶”,表现出了一种夜晚西北空旷又多风的寂寥感。高适又有《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从风一夜满关山。”这其中的“羌笛”是诗人思乡的载体,那悠扬的笛声,把诗人的思绪带向远方。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一片孤城万仞山”,则用羌笛写出了西北的荒凉和孤寂,也寄寓了征人的辛苦和离愁。李颀的《古从军行》中有:“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风沙漫漫,那哀怨的琵琶声诉说着战士们的艰辛与无奈,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唐代丝路贸易繁盛,文化交流频繁,为凉州乐舞发展创造绝佳环境,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由西域传到凉州的天竺乐曲《婆罗门曲》改编,成为音乐舞蹈史上的名曲。还有白居易的《西凉伎》中“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生动地描绘了“西凉伎”的表演内容,鲜活再现了唐代凉州乐舞中融合西域特色的表演形式。
自汉代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版图起,凉州便因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的战略要冲,长期处于军事冲突前沿。频繁的战争给凉州历史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但战争也深刻影响着凉州文化形态。边塞诗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悲壮,“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孤寂,皆源于将士戍边的真实经历。中唐时期,凉州战事的频繁,带给人民的痛苦,王建的《从军行》中“闻道西凉州,家家妇女哭”,描绘了这一史实。晚唐时期,河西地区长期被吐蕃占据,凉州的收复成为重大历史事件,薛逢的《凉州词》中“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生动地记录了这一历史性事件。
总之,唐代的凉州,是边塞文学创作灵感产生的源泉之一。诗人通过对凉州独特地理风貌、繁荣城市景象、醇厚葡萄酒文化以及丰富乐舞艺术的描绘,展现了凉州多元文化的魅力。同时,战争的频繁也赋予了凉州文学豪迈悲壮、苍凉孤寂的情感基调,使得凉州在唐代文学中呈现出复杂而深刻的意象内涵,成为边塞文学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唐代边塞诗大量书写凉州独特的地理风貌。与江南水乡的温婉不同,凉州广阔苍凉的边塞风光给予诗人强烈震撼。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中“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岑参的《河西春暮忆秦中》中“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等诗句,皆描绘出边塞山峰险峻、土地荒凉、气候寒冷干旱的特点。凉州意象并非仅局限于大漠孤烟的苍凉,“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欲渐齐”(张籍《凉州词》)展现了凉州的蓬勃生机。除了自然风光,凉州城市风貌亦独具特色。“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蒲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名莫愁。”(元稹《西凉伎》)此诗描绘哥舒翰镇守时期凉州设宴场景,凉州城内酒楼林立、陪客侍宴、杂耍助兴,外邦使臣进贡宝马翠云裘,生动呈现凉州边塞贸易兴旺、经济发达、百姓安乐的繁荣景象。
凉州葡萄酒不仅是丝路孕育出的琼浆,更是边塞诗魂的寄托。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引入葡萄种子,而凉州独特的自然气候、土壤地貌适合葡萄的生长,因此东汉时期凉州的葡萄酒就已闻名天下,魏文帝曹丕在《凉州葡萄诏》中以“甘而不涩,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悁”二十字精准概括其风味特征。到了唐代,凉州葡萄以及葡萄酒更因边塞诗的传播而广为人知,诗人王翰那脍炙人口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其一》)将凉州葡萄酒广泛传颂于天下。首句以“葡萄”“美酒”“夜光杯”开题,营造出一种开怀畅饮、琳琅满目、欢声笑语的场景,即使战事来“催”人,将士们照样豪饮。这样的豁达与浪漫,不仅表现他们的勇敢和无畏,还反映了其对美酒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因此,凉州葡萄和葡萄酒寄寓了唐代诗人浓厚的情感。
唐代的乐器、乐曲和舞蹈也为凉州注入了生动的灵魂,给唐代的边塞诗带来了不一样的韵味和情感。自西汉开辟丝绸之路后,西域与中原音乐文化在长期接触中深度交融。琵琶、羌笛、胡笳等胡乐器凭借独特音色与演奏技法,迅速风靡中原。琵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在宫廷宴乐与民间演奏中占据重要地位,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诗中两次提到“琵琶”,表现出了一种夜晚西北空旷又多风的寂寥感。高适又有《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从风一夜满关山。”这其中的“羌笛”是诗人思乡的载体,那悠扬的笛声,把诗人的思绪带向远方。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一片孤城万仞山”,则用羌笛写出了西北的荒凉和孤寂,也寄寓了征人的辛苦和离愁。李颀的《古从军行》中有:“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风沙漫漫,那哀怨的琵琶声诉说着战士们的艰辛与无奈,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唐代丝路贸易繁盛,文化交流频繁,为凉州乐舞发展创造绝佳环境,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由西域传到凉州的天竺乐曲《婆罗门曲》改编,成为音乐舞蹈史上的名曲。还有白居易的《西凉伎》中“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生动地描绘了“西凉伎”的表演内容,鲜活再现了唐代凉州乐舞中融合西域特色的表演形式。
自汉代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版图起,凉州便因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的战略要冲,长期处于军事冲突前沿。频繁的战争给凉州历史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但战争也深刻影响着凉州文化形态。边塞诗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悲壮,“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孤寂,皆源于将士戍边的真实经历。中唐时期,凉州战事的频繁,带给人民的痛苦,王建的《从军行》中“闻道西凉州,家家妇女哭”,描绘了这一史实。晚唐时期,河西地区长期被吐蕃占据,凉州的收复成为重大历史事件,薛逢的《凉州词》中“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生动地记录了这一历史性事件。
总之,唐代的凉州,是边塞文学创作灵感产生的源泉之一。诗人通过对凉州独特地理风貌、繁荣城市景象、醇厚葡萄酒文化以及丰富乐舞艺术的描绘,展现了凉州多元文化的魅力。同时,战争的频繁也赋予了凉州文学豪迈悲壮、苍凉孤寂的情感基调,使得凉州在唐代文学中呈现出复杂而深刻的意象内涵,成为边塞文学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