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剖析
刘青青
文章字数:1817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中国的古代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所以,思想政治也经历了不同社会时期的发展。但其中以封建社会存在的时期最长且教育发展最为系统和完备,这里我们就以研究封建社会的思想教育为主。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而存在的。在封建社会中,为了能够培养和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和为封建帝王而服务的人,统治者会依据社会发展提出一些具体的培养要求,并通过这些具体的要求来体现这个社会的培养目标。而这些培养目标的具体实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一)人性论。人性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最基本的话语,我国古代对人性问题的探析主要是从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和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两个方面来进行的。孟子是最早提出性善论的思想家,他的性善论是在批判当时战国告子的人性论的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向善的,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荀子提出了与孟子相对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天性就是恶的,人生下来就带着与生俱来的恶的本质属性。所以,想要改变人的恶的本质的天性,就必须通过后天的礼仪的教化来引导使人改恶从善。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人性论虽然有其思维上的局限性,但是为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和道德教化方式理论提供了依据,目的是通过对人性是善还是恶的探讨,进而引发诸多关于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的讨论。
  (二)修身论。中国古代的修身论其主要就是指对个人道德的修养的培养,修身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方法之一。修身是做事的基础,无论做什么事的首要条件都是个人具备良好的素质,不管是身体素质或者是心理素质。中国古代除了探讨修身的目的以外,还着重探讨修身的方法。“致知力行”就是主要的修身方法,就是通过丰富自身的知识从而进行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成一切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教化方法。社会教化方法是中国古代发展历程中较为古老的方法之一。教化方法起始于原始社会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得比较完善,到封建社会时期最为完备。其主要观点是通过有系统和层次的教育,使人受到感化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这之中主要的教化方法是有教育灌输、化民成俗、身教示范、礼乐结合等。包括对个人的教育、家庭家风建设,社会和谐教育等。
  (二)自我的修身方法。修身是儒家强调的对个体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德行培养的方法。强调的就是把个人自身的修养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所以儒家重视对自身的道德修养的建设。修身的主要方法是学思结合、自省方法、克己方法、慎独、积善成德等。这些方法都是通过个体自省来进行的,按照当时社会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要求来约束自己,以便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所以,该方法还是以服务统治阶级为主。
   四、当代价值
  (一)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并贯彻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最早出自《论语·卫灵公》,其含义主要是:一是教育是不分贵贱贫富的,人人都能受到教育;二是教育是不分资质差别,不分聪明、愚钝,通过教育都可以消除差别,达到同一水平。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在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教育公平,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权利,就业权利和学业成就权利等。还体现在我国义务教育的实行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具有普及性,免费性,基础性等,国家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城乡教育差距解决的概况,因材施教思想的贯彻。
  (二)爱国精神。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核心,表现在个人对国家深厚的感情和依赖,在国家主权受到侵犯时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坚持奋斗到底的骨气。在古代教育思想中孔子就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论述了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和政治家,为国家和统治阶级服务,表现了其中蕴含的爱国精神,爱国就是要为国家政权服务。而我们当今的爱国精神的培养贯穿了教育教学的始终不仅仅是为国家现有的政权服务还要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爱国不仅仅是说说理论而已,还要付诸实践行动,坚决抵制一切有辱国家的行为和言论,向那些为国家利益牺牲的先烈前辈学习。爱国精神一直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始终,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