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土壤肥料科学施用及推广策略探究
乌建国 李红艳
文章字数:1824
  现代农业中,科学地施用肥料既能使土壤肥力得以提升、土壤结构得到改良,进而为农作物的生长营造出极为优良的土壤条件,还能提高肥料的实际利用率以规避肥料的大量浪费,同时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着重要作用。另外,科学地施用肥料可避免因不合理施肥而导致的诸如土壤、水体富营养化之类的环境污染情况,由此来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平衡。所以推广科学施肥策略对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肥料科学施用的有效措施
  (一)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要进行土壤测试,采集土壤样本以对其中的氮、磷、钾以及中、微量元素含量加以分析,进而了解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随后需要开展田间试验,目的是确定不同作物在相应土壤条件下的最佳施肥量以及施肥方式,如冬小麦亩产能达到400公斤时其最佳施磷量大概为5公斤。此外,要依据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得到的数据并结合目标产量利用养分平衡法等设计配方,例如要实现玉米亩产500公斤则需要氮12.5公斤。若土壤供氮量为5公斤且氮肥利用率为30%,施氮量约为25公斤/亩。最后按配方配肥,以此来指导农民施肥,并跟踪监测与评价施肥效果,根据情况持续调整和优化配方。
  (二)结合施用有机肥、无机肥
  有机肥因含有丰富有机质与许多营养元素,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并提高其保水保肥能力,无机肥则具有养分含量高、肥效快的优势。以有机肥为例,应先作腐熟处理,常见的农家肥、商品有机肥皆可。在亩施方面,腐熟农家肥可控制在2000~3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300~500公斤为宜。在两者具体施用时,需要依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要肥特点精准确定配比。例如,对于肥力中等的土壤种植蔬菜,可采取每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氮肥10~15公斤等这样的搭配比例,其中有机肥要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无机肥则分基肥和追肥,基肥占比40%~50%,追肥占50%~60%。
  (三)合理轮作和间作
  轮作是在同块田地上依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如豆科与禾本科的作物就可轮作,其中豆科作物的根瘤菌可固氮,每亩固氮量能达30~50公斤,并且不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各异,例如,玉米与大豆轮作便能均衡消耗土壤养分。间作乃是在同块土地同时或接近同一时段种植多种作物,需要依据作物生长及需要肥规律来选取模式。以玉米与大豆间作为例,可充分利用不同土层的养分与水分。在施肥层面,种植前要施足以有机肥为主的基肥,每亩达2000~3000公斤,在作物生长期间则按需要追肥,例如玉米拔节期和大豆花期,每亩应追施氮肥5~8公斤、磷肥3~5公斤、钾肥5~8公斤,以此避免养分竞争。
  二、加强肥料推广策略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要加大对肥料推广的政策扶持力度以激发各方积极性,在财政补贴方面要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为购买新型肥料的农民按一定比例补贴,降低其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新型肥料意愿;对生产高效环保型肥料的企业要给予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其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肥料推广要纳入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项目,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政府还要完善肥料市场监管体系,强化对肥料产品质量的抽检和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农民和正规企业合法权益。
   (二)构建示范点
  肥料推广中,构建示范点需科学规划布局,要依据不同地区土壤类型、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及规模等情况,在具有代表性区域建立示范点以涵盖多样农业生产情状。政府方面要精心选出示范户,需优先考虑那些责任心强、种植经验丰富又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之类,他们的成功示范作用显著。建设示范点时,要依循科学试验设计和施肥方案严格操作,精准把控肥料施用量、施用时期以及方法来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可靠。另外,还需定期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学习,让技术人员把肥料效果讲解清楚以使农民真切体会肥料作用。示范周期结束后,要详细分析总结各项数据,形成科学示范报告为大面积推广供给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结语
  肥料科学施用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需精准施肥、应用新型肥料以及创新施肥方法,才能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并降低环境风险。推广策略方面,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户等多方需要共同努力,政府要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加大新型肥料研发推广力度,企业要积极参与市场推广,科研机构应不断探索精准施肥等新技术,农户也要主动接受科学施肥知识宣传教育,健全推广服务体系等。多方持续创新推动,肥料科学施用及推广工作才能取得更显著成效,助力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红艳系本文通讯作者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农牧局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