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共产党宣言》全球化思想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严亚华
文章字数:1884
  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科学社会主义又在中国重新焕发生机,《共产主义宣言》的思想为中国的发展、世界各国工人阶级争取自身利益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动力,特别是其中的全球化思想、世界历史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思想,对当代的全球治理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各种全球性会议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提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中《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008年的经济危机,直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世界经济发展依然处于低迷状态,部分国家濒临破产,本应领导世界走出经济危机的西方强国却选择了自保,这显示出以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秩序的缺陷,反观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余年,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实现了巨大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以自身的制度优势和经济发展模式,以最低的损失度过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并在此后的十多年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锐不可当,重新构建公平、安全、有效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迫在眉睫。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要承担起更多建设性要求,引领多边经济合作,推动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一带一路”的国际经济发展平台为依托,开展了中国同世界大国的双边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多边经济合作与自贸区谈判,推进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G20、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等机制的建设,构建新亚欧大陆桥,建立亚洲投资开发银行,推动未来亚洲货币、投资、信用等体系的建设。
   二、改革和创新全球治理体系
  经济的全球化给世界既带来了飞速的发展,也带来了全球性的问题,比如安全问题、生态问题、基本人权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单靠一个或几个国家是难以解决的,现在的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更要承担起大国应承担的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正值全球化的今天,需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改革。首先,创新治理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倡导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符合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真正实现了共同治理和合作治理。其次,治理结构改革,推动世界治理结构朝着更加完备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把中国发展同世界各国发展结合起来,兼顾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发展的正当利益,让绝大多数人参与到全球治理中来,治理成果被多数人共享。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全球的发展需要全世界范围无产阶级的联合,需要改变现有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全球政治秩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外交场合提出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革和创新全球治理体系,维护世界广大人民的利益,建立公平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将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变革现有的资本逻辑的全球政治秩序,“为当代人类走出世界一体化困境,提供一种世界秩序的地图范式,引导人类告别共同体‘虚假的’本质到达真正的‘共同体’。”
  三、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繁荣昌盛
  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内涵和精神的重要体现,而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文化全球化是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平等交流,反对文化沙文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也提出了树立“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交流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把全人类的利益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依赖于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兼容并蓄,各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文化在交流中得以扬长避短,相互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在文化交流中感受其他文明,促进文化交流,共同推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昌盛。
  《共产党员宣言》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性文件,对后世马克思主义政党依然具有深远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们当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得出关于全球化的科学理论,成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根源,为全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继承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创新性地提出“人类共同体思想”,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作者单位:昆明铁路局集团党校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