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2版
发布日期:
涉老诈骗的场景化犯罪特征与治理路径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骆思睿
文章字数:3043
  涉老诈骗案件呈现场景化的演变趋势。此类犯罪精准利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与认知弱点,在养老服务、健康养生、财产管理等高频场景中精心构建犯罪情境,通过虚假承诺、情感裹挟等手段诱导老年人受骗,严重侵害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与财产安全,扰乱社会治理秩序。基于犯罪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日常活动理论、犯罪成本收益理论等核心视角,剖析涉老诈骗的场景化犯罪特征,探索针对性的治理路径,对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涉老诈骗的场景化犯罪特征分析
  1.场景构建的“需求适配性”特征——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解读
  在涉老诈骗场景化犯罪中,犯罪主体对老年人核心需求的捕捉展现出高度精准性,这种精准性源于对老年群体心理状态与生活需求的深度洞察,而符号互动理论恰好能为这种需求与场景的匹配机制提供清晰解读。
   2.犯罪手段的“场景嵌入性”特征——基于日常活动理论的剖析
  日常活动理论强调“合适目标”“潜在犯罪人”“监护缺失”三者的场景耦合是犯罪发生的关键,涉老诈骗中犯罪手段的“场景嵌入性”特征正是这种耦合条件的典型体现。犯罪行为巧妙融入老年人日常活动空间,使犯罪行为更具隐蔽性且不易被察觉。
  3.危害后果的“场景延展性”特征——基于犯罪成本收益理论的分析
  犯罪成本收益理论认为,犯罪主体会在权衡成本与收益后决定是否实施犯罪。涉老诈骗场景一旦形成,其危害后果的“场景延展性”特征会显著降低犯罪暴露风险,提升犯罪收益,进而刺激犯罪蔓延,这种延展性主要通过老年人社交网络实现。
  二、针对涉老诈骗场景化犯罪特征的治理路径
  1.基于“场景解构”的犯罪预防路径——强化“监护机制”构建
  涉老诈骗场景往往凭借对老年人需求的精准适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度嵌入,让不少老年人难以分辨其中陷阱。构建“场景解构+监护机制”的预防体系,正是从源头减少老年人与诈骗场景接触的关键举措。这一体系的有效运转需要依靠对诈骗场景符号的细致拆解以及对老年人监护空白的及时填补来实现。在社区层面,依托已有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搭建专业工作团队是首要步骤,这支被命名为“涉老诈骗场景解构小组”的队伍,成员需涵盖网格员、社区医生、律师、退休干部及志愿者等多领域专业人士——网格员熟悉社区老年人的居住分布与日常活动轨迹,社区医生能从健康角度识别医疗相关诈骗场景漏洞,律师可从法律层面剖析场景中的违法元素,退休干部易与老年人产生共情、增强沟通效果,志愿者则能以耐心细致的服务协助开展工作。小组需定期对辖区内出现的各类疑似诈骗场景进行全面梳理,如以免费名义吸引老年人参与的“健康讲座”“公益体检”,打着高收益旗号的“养老投资推介”“虚拟货币理财”,均需纳入重点关注范围。梳理过程中,小组要对这些场景中的宣传话术、活动形式、利益承诺、身份包装等符号元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中具有迷惑性的关键信息,如“包治百病”“零风险高回报”“名额有限”等虚假表述,刻意营造的紧迫感与稀缺感,以及模糊不清的兑现方式等。基于这些分析结果,进一步整理形成内容详实、通俗易懂的《涉老诈骗场景识别手册》,清晰呈现不同类型诈骗场景的特征、识别要点及应对方法,随后通过社区公告栏张贴、老年活动中心展板展示、上门宣讲、线上社群推送等多种渠道,将手册内容精准传递给社区老年人,帮助其熟悉诈骗场景的常见套路,提升自身防范意识与识别能力。
   2.基于“犯罪成本提升”的打击治理路径——完善场景化侦查与惩戒体系
  犯罪成本收益理论指出,当犯罪行为的成本显著高于可能获得的收益时,犯罪主体实施犯罪的意愿会大幅降低。针对涉老诈骗场景的延展性特征,完善场景化侦查与惩戒体系,正是通过精准追踪犯罪轨迹让犯罪行为无处遁形,同时加重违法处罚力度让犯罪主体付出沉重代价,从而显著提升犯罪成本,有效遏制涉老诈骗犯罪的扩散态势。在侦查环节,构建高效协同的“大数据+场景化追踪”模式是核心方向。这一模式需以公安机关为主导,联合金融、市场监管、民政、网信等多个相关部门,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共同建立涵盖多维度信息的涉老诈骗场景数据库。金融部门可提供老年人账户资金流向的异常变动数据,如短期内大额资金频繁转入陌生账户、资金流向与日常消费习惯不符等;市场监管部门可共享养老相关企业的注册信息、经营状况及投诉举报记录,及时发现无资质经营、虚假宣传等可疑活动;民政部门可提供老年人基本信息、养老服务需求及参与项目情况,助力识别异常社交与资金往来;网信部门可监测线上涉老诈骗相关的宣传推广信息,追踪网络诈骗场景的传播路径。各部门将分散数据整合后,运用先进算法模型进行深度分析,挖掘数据关联关系,识别涉老诈骗场景的扩散轨迹与犯罪团伙的运作模式,为公安机关精准部署警力、开展抓捕行动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对犯罪团伙的全链条打击。在惩戒环节,针对涉老诈骗犯罪的特殊性与危害性,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涉老诈骗犯罪的从重处罚标准。此外,建立涉老诈骗犯罪主体黑名单制度,限制其从事养老服务、金融理财等相关行业,通过严厉的惩戒措施,让潜在犯罪主体认识到实施涉老诈骗将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与经济损失,从而不敢轻易触碰法律红线。
   3.基于“场景重构”的社会治理路径——构建健康老年活动场景体系
  符号互动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通过与符号的互动形成对事物的认知与行为选择。涉老诈骗场景正是利用老年人对健康、安全、情感等积极符号的向往,传递虚假信息诱导其陷入骗局。因此,以该理论为指导,针对老年人在健康、情感、社交、理财等方面的核心需求,重构健康的老年活动场景体系,既能为老年人提供合法优质的活动选择,用积极健康的场景替代充满陷阱的诈骗场景,又能在活动中强化老年人对诈骗场景符号的识别能力,从根本上削弱诈骗场景的吸引力,实现长效治理。构建健康老年活动场景体系时,首先需深入调研老年人实际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上门访谈等方式,了解不同年龄段、健康状况、兴趣爱好老年人的需求差异——部分老年人渴望专业健康养生知识,部分希望参与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期待拓展社交圈子、获得情感支持。根据这些需求,设计多样化的老年活动场景:健康养生方面,联合正规医院、专业养生机构举办科学的健康知识讲座,邀请医生、营养师讲解常见疾病预防、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内容,组织健康体检、养生操培训等活动,让老年人在专业指导下获取健康服务;文化娱乐方面,依托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场馆,开展书法绘画、戏曲表演、乐器培训、舞蹈排练等活动,组织户外踏青、摄影采风等集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社交互动方面,搭建老年社交平台,组建兴趣小组、互助小组,鼓励老年人参与交流互助,获得情感支持;理财规划方面,联合银行、证券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开展老年人理财知识普及活动,讲解合理储蓄、风险防范等内容,引导老年人树立理性理财观念。活动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需结合具体内容,适时向老年人讲解诈骗场景的常见符号特征,对比正规服务与诈骗宣传的区别,帮助老年人建立对诈骗符号的敏感度。同时,注重收集老年人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与形式,持续优化健康老年活动场景体系,确保其能持续满足老年人需求,增强吸引力,让老年人主动远离诈骗场景。
  三、结束语
  涉老诈骗场景化犯罪是老龄化社会中犯罪形态的新型演变,其特征与老年人需求、日常活动场景深度绑定,治理工作需兼顾犯罪学理论逻辑与社会治理实践。通过场景解构强化预防、提升犯罪成本强化打击、场景重构强化疏导等路径,可实现对涉老诈骗犯罪的精准治理,同时完善老年群体服务体系,推动老龄化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