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9版
发布日期:
“大思政课”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
邵哲
文章字数:1320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理念指引,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具备广阔的视野、丰富的资源和鲜活的实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系统接受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的起点,承载着启蒙道德情感、培养法治意识、引导行为习惯的重要使命。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创新课堂教学路径,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拓展教学内容:构建“课本+生活+时代”的融合体系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拓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关键在于构建一个融课本知识、现实生活与时代脉搏于一体的教学体系。首先,应深挖教材生活内涵,通过对教材的深入解读,精准把握其内容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在联系,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道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实现道理的具象化和生活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内化。其次,要适时引入社会热点议题,教师需精心选择那些既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又契合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社会现实问题、国家重大事件、科技创新成果以及文化现象等,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讨论素材,引导学生在认识时代、关注社会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要积极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充分结合本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发展成就以及身边可感可学的模范人物事迹,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校本教学案例。
   二、创新教学方法:倡导“体验+探究+协同”的多元模式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需要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多元方法协同并进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强化情境体验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故事讲述和艺术渲染等手段,创设生动而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真切感悟,在情感共鸣中实现价值认同。同时要积极推行项目式或主题式学习,围绕诚信、环保、规则意识等核心道德与法治主题,设计跨课时、综合性的学习项目,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和合作实践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逐步形成稳定的素养结构。还要善于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优质教育App、虚拟仿真技术、短视频和云端场馆资源等数字化工具,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有效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三、拓宽教学场域:实现“课堂+校园+社会”的立体延伸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拓宽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场域,需要构建一个立体多元的教学空间体系。首先要充分盘活校园文化资源,将课程教学与升旗仪式、班会队会、节日纪念活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熏陶;其次要积极拓展社会实践课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纪念馆、博物馆、法院、社区、企业、田野等各类场所,通过开展参观考察、实地调研、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印证所学理论、锤炼品德修为;最后要着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积极引入家长资源(如邀请不同职业背景的家长进课堂),有效联动社区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聘请专业人才担任校外辅导员,最终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协同联动的育人合力,共同为小学生的道德发展与法治素养提升提供全方位支撑。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