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漆器的“视觉证词”
文章字数:1539
武王墩一号墓位于淮南市高新区三和镇徐洼村。2020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淮南市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墓开展抢救性发掘,并同步推进周边高等级楚墓调查与多学科研究。2025年4月,该墓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作为迄今科学发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楚墓,其完整的墓葬结构与丰富的随葬品系,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
一、礼制与权力的物质载体:漆器组合中的等级秩序
以往楚墓中七、五、三、一室墓均有发现,唯楚王级别的九室墓此前未见完整实例。武王墩一号墓的木椁室为首次发现的完整九室多重棺椁结构,是探讨楚王棺椁制度的重要样本。出土文物约10000余件,包括大量漆木器、铜器、玉器等。其中漆木器逾700件,数量庞大、品类齐全、纹饰繁复,为已发掘楚墓所罕见。这些器物不仅是楚手工业的杰出代表,更为研究楚国晚期社会文化、艺术审美与信仰体系提供了关键依据。
武王墩出土漆器不仅数量众多、工艺精湛,更构成一套完整的礼制物质体系,涵盖日用、乐器、丧葬、兵器等多类。器型涵盖案、俎、耳杯、盒、豆、盘、瑟等。东室出土彩绘龙凤漆案长133厘米、宽78厘米,为目前所见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漆案。案面以对角线对称构图:双凤昂首相对,振翼欲飞;其下两龙蜿蜒,威而不怒;龙身中段与尾部延伸出凤尾,卷曲成圆,圈内似有龙凤幼崽嬉戏,尽显王者气度。龙身以谷纹、云谷相杂纹为鳞,纹饰飘逸流畅,体现了楚国漆器的高超艺术水准。
楚国漆器在春秋战国时期独树一帜。器表多以黑、红为地,辅以黄、褐、蓝、绿、金、白等彩绘,胎体以木为主,另有夹纻、竹、皮胎。如凤鸟虎座鼓架高达1.92米,为迄今最大。这类器物形制宏伟,既反映楚人对礼乐制度的重视,也通过物质形态呈现出战国晚期楚国的等级秩序与社会结构。
二、纹饰体系的构成法则:造型分类与文化象征
武王墩漆器纹饰系统可分为动物、几何、植物三大母题,各具构图规律与文化内涵。凤鸟纹出现频率最高,造型有“站立”“回首”“对鸣”等类,尾羽呈“S”形曲线,近于黄金比例,体现楚人对形式美的精准把握。龙纹以“折股式”直角龙为特色,脊背施黄、金二色,形成“黑—红—黄”三级视觉层次,部分龙身间饰有小龙,神态生动。虎纹多见于器座,额间嵌矩形金片;鹤纹常与云气组合,冠部贴金。几何纹如云雷、菱格、回纹等,多作二方连续装饰于口沿、圈足。植物纹中的莲瓣、卷草、四瓣花多见于耳杯内底及器盖,莲瓣外缘描金,形成独特“楚式莲”风格,兼具装饰功能与生命象征。这些纹饰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构成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传递出楚人的宇宙观念与精神追求。
目前,考古团队已建立“恒温—恒湿—低氧”保存环境,并启动多光谱数字化档案工程,实现从保护到再生的完整闭环。
三、工艺技术与信仰体系的融合:色彩技法与风格演变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漆器工艺体现了战国晚期楚国手工业的高度发展。科技检测表明,漆器使用中国大漆,部分辅以植物油,颜料包括朱砂、铁红、炭黑、雌黄、雄黄等,部分纹饰描金描铅,还有镶嵌银、锡、铜合金及石英。一些漆器采用铜包边与汞齐鎏金工艺。胎体树种有梓木、榉木、枫杨、枣木、泡桐等。朱砂来源指向武陵山区,该地战国属楚黔中郡,朱砂资源经长江—淮河水系运至寿春,支撑了漆器与鎏金器的大规模生产。与早期楚墓相比,武王墩漆器纹饰更趋几何化与程式化,神秘感减弱而秩序感增强,反映出秦文化影响下楚艺术的审美转型,也为秦汉漆器风格演变奠定基础。
楚漆以黑红为骨,以龙凤为魂,在方寸木胎上凝结了楚国最后的礼乐光辉。其纹样既是工官制度的“技术档案”,也是信仰体系的“图式膜拜”,更是战国晚期南北文化交融的“视觉证词”。
作者系安徽艺术学院副教授。
课题项目:本文系安徽艺术学院2024年度智库专项科研项目“武王敦一号墓漆器装饰纹样研究”(项目编号zk202427)研究成果之一。
一、礼制与权力的物质载体:漆器组合中的等级秩序
以往楚墓中七、五、三、一室墓均有发现,唯楚王级别的九室墓此前未见完整实例。武王墩一号墓的木椁室为首次发现的完整九室多重棺椁结构,是探讨楚王棺椁制度的重要样本。出土文物约10000余件,包括大量漆木器、铜器、玉器等。其中漆木器逾700件,数量庞大、品类齐全、纹饰繁复,为已发掘楚墓所罕见。这些器物不仅是楚手工业的杰出代表,更为研究楚国晚期社会文化、艺术审美与信仰体系提供了关键依据。
武王墩出土漆器不仅数量众多、工艺精湛,更构成一套完整的礼制物质体系,涵盖日用、乐器、丧葬、兵器等多类。器型涵盖案、俎、耳杯、盒、豆、盘、瑟等。东室出土彩绘龙凤漆案长133厘米、宽78厘米,为目前所见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漆案。案面以对角线对称构图:双凤昂首相对,振翼欲飞;其下两龙蜿蜒,威而不怒;龙身中段与尾部延伸出凤尾,卷曲成圆,圈内似有龙凤幼崽嬉戏,尽显王者气度。龙身以谷纹、云谷相杂纹为鳞,纹饰飘逸流畅,体现了楚国漆器的高超艺术水准。
楚国漆器在春秋战国时期独树一帜。器表多以黑、红为地,辅以黄、褐、蓝、绿、金、白等彩绘,胎体以木为主,另有夹纻、竹、皮胎。如凤鸟虎座鼓架高达1.92米,为迄今最大。这类器物形制宏伟,既反映楚人对礼乐制度的重视,也通过物质形态呈现出战国晚期楚国的等级秩序与社会结构。
二、纹饰体系的构成法则:造型分类与文化象征
武王墩漆器纹饰系统可分为动物、几何、植物三大母题,各具构图规律与文化内涵。凤鸟纹出现频率最高,造型有“站立”“回首”“对鸣”等类,尾羽呈“S”形曲线,近于黄金比例,体现楚人对形式美的精准把握。龙纹以“折股式”直角龙为特色,脊背施黄、金二色,形成“黑—红—黄”三级视觉层次,部分龙身间饰有小龙,神态生动。虎纹多见于器座,额间嵌矩形金片;鹤纹常与云气组合,冠部贴金。几何纹如云雷、菱格、回纹等,多作二方连续装饰于口沿、圈足。植物纹中的莲瓣、卷草、四瓣花多见于耳杯内底及器盖,莲瓣外缘描金,形成独特“楚式莲”风格,兼具装饰功能与生命象征。这些纹饰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构成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传递出楚人的宇宙观念与精神追求。
目前,考古团队已建立“恒温—恒湿—低氧”保存环境,并启动多光谱数字化档案工程,实现从保护到再生的完整闭环。
三、工艺技术与信仰体系的融合:色彩技法与风格演变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漆器工艺体现了战国晚期楚国手工业的高度发展。科技检测表明,漆器使用中国大漆,部分辅以植物油,颜料包括朱砂、铁红、炭黑、雌黄、雄黄等,部分纹饰描金描铅,还有镶嵌银、锡、铜合金及石英。一些漆器采用铜包边与汞齐鎏金工艺。胎体树种有梓木、榉木、枫杨、枣木、泡桐等。朱砂来源指向武陵山区,该地战国属楚黔中郡,朱砂资源经长江—淮河水系运至寿春,支撑了漆器与鎏金器的大规模生产。与早期楚墓相比,武王墩漆器纹饰更趋几何化与程式化,神秘感减弱而秩序感增强,反映出秦文化影响下楚艺术的审美转型,也为秦汉漆器风格演变奠定基础。
楚漆以黑红为骨,以龙凤为魂,在方寸木胎上凝结了楚国最后的礼乐光辉。其纹样既是工官制度的“技术档案”,也是信仰体系的“图式膜拜”,更是战国晚期南北文化交融的“视觉证词”。
作者系安徽艺术学院副教授。
课题项目:本文系安徽艺术学院2024年度智库专项科研项目“武王敦一号墓漆器装饰纹样研究”(项目编号zk20242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