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红色大木的“蝶变”之路—— 新质生产力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文章字数:1511
在黔中腹地的群山环抱中,贵州省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这颗镌刻着红色记忆的“黔中明珠”,正以新质生产力为笔,在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布依古寨的奋斗画卷上续写乡村振兴华章。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留下的“红军是干人的军队”标语,如今已化作“党建铸魂、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从昔日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省级三类贫困村,蝶变为2024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人均年收入突破2.3万元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大木村将红色文化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探索出革命老区“资源变资产、生态变效益、传统变现代”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让“绿水青山”与“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同频共振。
一、党建引领:铸牢红色根脉,激活文化动能
1935年4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大木村时留下“红军是干人的军队”等标语,以及帮村民劳作、露营守夜的鱼水深情。这段历史通过红军文化广场浮雕、红色记忆馆文物、300余米红军壁画得以再现。村党支部联合贵州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打造“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开发“重走长征路”“战地救护模拟”等沉浸式研学课程,每年接待党员干部研学团队超200批次,让红色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作为拥有600年历史的布依族古村落,大木村将“六月六”风情节与红色研学深度融合,推出“非遗+研学”特色套餐。布依非遗工坊内,苗族绣娘将红军故事绣入苗绣作品,“红军标语”系列绣品成为品牌定制款;“红军小学合唱团”传唱《十送红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024年,仅民族文化体验项目就带动民宿、餐饮增收180万元,实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科技赋能: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
大木村1.2万亩猕猴桃基地中,智能水肥一体机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调节灌溉量,无人机低空喷施生物农药已成常态。通过“宜机化改造+智能装备”双轮驱动,基地实现无人机植保、智能水肥一体化全覆盖,显著提升了主导产业的质量与效益。同时,搭建“红色大木”电商平台,联合龙头企业开展直播带货,既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又推广了民族文化与手工艺品,形成“技术赋能+品牌塑造”的发展驱动,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化、数字化转型。
三、绿色发展: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大木村森林覆盖率达67%,先后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是典型的生态保育型乡村。该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系统性环境治理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与水土保持能力;推进“光伏+农业”等低碳循环产业,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旅游与碳汇经济,构建“生态保护—资源增值—集体经济壮大”的绿色发展机制,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四、治理增效:从“五治”工程到民生暖流
人居环境提升是大木村“蝶变”的关键支撑。该村大力推进“治房、治厕、治水、治垃圾、治风”工程:完成宜居农房改造、拆除危旧房屋,实施卫生厕所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创新“五点减量法”处理垃圾;依托红白理事会整治“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建成公益性生态公墓,推动文明乡风养成。
民生实事同步落地见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解决电路老化、通讯信号弱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群服务中心优化服务机制,实现“帮助办、马上办、一次办”的高效服务。村集体通过旅游开发公司盘活闲置资源,打造避暑旅居、农耕体验等特色项目,带动集体经济稳步增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
革命老区的“新质”答卷在大木村生动铺展:从红军标语前的初心坚守到农业场景里的科技赋能,从布依村寨的文化传承到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实践充分印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党建引领是激活引擎的核心密码。
课题名称: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红色文化基地大木村的新质生产力调查研究》(项目编号:S2024136470239)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党建引领:铸牢红色根脉,激活文化动能
1935年4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大木村时留下“红军是干人的军队”等标语,以及帮村民劳作、露营守夜的鱼水深情。这段历史通过红军文化广场浮雕、红色记忆馆文物、300余米红军壁画得以再现。村党支部联合贵州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打造“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开发“重走长征路”“战地救护模拟”等沉浸式研学课程,每年接待党员干部研学团队超200批次,让红色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作为拥有600年历史的布依族古村落,大木村将“六月六”风情节与红色研学深度融合,推出“非遗+研学”特色套餐。布依非遗工坊内,苗族绣娘将红军故事绣入苗绣作品,“红军标语”系列绣品成为品牌定制款;“红军小学合唱团”传唱《十送红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024年,仅民族文化体验项目就带动民宿、餐饮增收180万元,实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科技赋能: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
大木村1.2万亩猕猴桃基地中,智能水肥一体机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调节灌溉量,无人机低空喷施生物农药已成常态。通过“宜机化改造+智能装备”双轮驱动,基地实现无人机植保、智能水肥一体化全覆盖,显著提升了主导产业的质量与效益。同时,搭建“红色大木”电商平台,联合龙头企业开展直播带货,既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又推广了民族文化与手工艺品,形成“技术赋能+品牌塑造”的发展驱动,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化、数字化转型。
三、绿色发展: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大木村森林覆盖率达67%,先后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是典型的生态保育型乡村。该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系统性环境治理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与水土保持能力;推进“光伏+农业”等低碳循环产业,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旅游与碳汇经济,构建“生态保护—资源增值—集体经济壮大”的绿色发展机制,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四、治理增效:从“五治”工程到民生暖流
人居环境提升是大木村“蝶变”的关键支撑。该村大力推进“治房、治厕、治水、治垃圾、治风”工程:完成宜居农房改造、拆除危旧房屋,实施卫生厕所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创新“五点减量法”处理垃圾;依托红白理事会整治“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建成公益性生态公墓,推动文明乡风养成。
民生实事同步落地见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解决电路老化、通讯信号弱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群服务中心优化服务机制,实现“帮助办、马上办、一次办”的高效服务。村集体通过旅游开发公司盘活闲置资源,打造避暑旅居、农耕体验等特色项目,带动集体经济稳步增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
革命老区的“新质”答卷在大木村生动铺展:从红军标语前的初心坚守到农业场景里的科技赋能,从布依村寨的文化传承到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实践充分印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党建引领是激活引擎的核心密码。
课题名称: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红色文化基地大木村的新质生产力调查研究》(项目编号:S2024136470239)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