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红色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解构与当代价值生成机制研究
王星航
文章字数:2030
   一、红色文化遗产“双重属性”的动态互构逻辑
  红色文化遗产历史物质性的动态演化,集中体现为物质载体形态的范式转换与空间功能的适应性重构。这一演化进程伴随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通过三维激光扫描、高保真建模及沉浸式渲染等技术手段,构建与实体遗存高度契合的虚拟镜像系统(如延安革命纪念馆数字展厅的数字化实践),形成“实体—虚拟”二元空间并存的新型结构。而革命精神性的当代传承,本质上是微观叙事与宏观叙事协同重构的过程:在微观叙事层面,通过深度挖掘个体生命史实现革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在宏观叙事层面,依托国家文化战略体系完成革命精神的价值重塑。由此,红色文化遗产的历史物质性与革命精神性呈现“物质塑形—精神赋能”的动态互构关系。一方面,物质形态的技术演进与功能拓展深刻影响精神内涵的表达范式。数字孪生技术催生的互动式传播模式(如VR技术再现红军长征场景),推动革命精神传播从以文本阐释为主的传统模式向沉浸式体验模式转变;在基层治理场景中的空间功能拓展,促使革命精神从单纯的文化宣传功能向社会治理实践功能延伸,以“井冈山精神”指导社区共建的治理创新实践。另一方面,叙事重构机制为物质遗产活化提供关键赋能。微观叙事通过赋予实体遗存情感价值内核(如革命家书展览的叙事化展陈设计),宏观叙事通过提升物质遗产的文化战略定位(如革命旧址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共同推动物质遗产从历史标本向活态文化资源转化,最终形成“物质形态演化—精神内涵重构—物质遗产再活化”的螺旋上升循环系统。
   二、当代价值生成的非线性涌现机制
  (一)数字赋能的价值裂变机制。基于技术赋权理论框架,数字技术通过解构红色文化遗产的存在论维度与传播范式,突破传统价值生成的线性因果序列,催生出显著的非线性裂变效应。首先,数字孪生技术呈现独特的精神价值衍生逻辑。数字孪生并非对实体遗产的单纯镜像复制,而是借助“实体—虚拟”双空间耦合机制,构建起承载精神价值的新型载体。通过动态建模与交互式设计,该技术将物质遗产的历史语境转化为可感知的虚拟情境,推动精神价值认知模式从“符号化阐释”向“具身性认知”跃迁,实现从“静态价值存量”到“动态价值增量”的转化。这一过程高度契合复杂系统的涌现特性,即系统要素间的交互作用产生超越单一要素功能总和的新质特性。其次,算法推荐机制形成圈层化价值共振模式。依托用户画像与协同过滤算法,革命精神相关内容以“圈层化传播”方式实现精准触达。算法通过解析用户认知偏好,促进精神内容与圈层亚文化的适配性融合,并激发用户二次创作行为,形成“传播—再生产—再传播”的价值裂变循环。这使得价值生成模式从传统的“单向度输出”转变为“多主体协同共创”,充分体现了复杂系统的自组织特性——系统内部要素通过自主交互形成有序结构,无需依赖外部指令。
  (二)文化治理的价值整合机制。从治理理论的协同视角出发,红色文化遗产通过嵌入治理场域,实现文化价值与治理价值的非线性整合,进而构建起“遗产-治理”协同系统。在“情感—价值”传导的治理嵌入路径方面,红色遗产地作为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通过空间叙事激活集体情感记忆,形成“情感认同—价值内化—治理参与”的完整传导链条。在此过程中,情感作为关键中介变量,显著降低文化价值向治理效能转化的交易成本,有效破解基层治理中的“认同赤字”问题。其交互逻辑遵循治理协同的非线性规律,即要素间非对称互动产生的协同效应远超过线性叠加的效果。在跨部门协同的价值融合范式方面,通过“文旅—民政—教育”等多部门协作机制,红色遗产价值被解构为可嵌入公共服务体系的模块化要素,实现文化价值与民生价值、教育价值的系统性整合。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通过部门间的资源互补与功能耦合,催生出新的价值形态,充分体现了复杂系统的协同演化机制——系统要素在交互过程中动态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整体目标,最终实现系统功能的迭代升级。
  (三)代际传承的价值重构机制。基于代际理论与社会认同理论的交叉分析框架,代际差异驱动红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构与共识凝聚,呈现出非线性传承特征。新时代人群参与式叙事展现独特的价值重构逻辑。新时代人群以“参与式叙事”方式介入革命精神阐释,本质上是对精神价值进行“当代性解码”。通过符号转化与叙事创新,革命精神得以与当代青年的价值体系实现有效适配,完成精神价值的“代际重构”过程。这一过程既遵循文化传承中路径依赖与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在延续核心价值的同时,通过创新突破避免价值传承的僵化。代际互动形成价值共识凝聚机制。老中青三代协同,构建起价值共创机制。其中,老年群体提供历史真实性基础,保障价值传承的路径稳定性;中年群体发挥中介协调作用,缓解代际认知冲突;青年群体注入当代性表达,推动价值创新发展。三方通过“差异对话—冲突调适—共识融合”的动态过程,形成跨代际价值共同体,有效避免价值传承的代际断裂。这一过程体现了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演化逻辑,即系统通过内部要素的交互调整,自发形成有序的价值共识结构。
  作者单位:襄阳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