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高校构建网络文化思政育人体系实践探究
李国栋
文章字数:2692
  数字时代,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域,但其碎片化传播与多元思潮也带来相应挑战。当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存在融合壁垒,网络育人效能未充分释放。本文立足高校实际,从专业思政融合、沉浸实践拓展、舆情防控构建、文化品牌塑造四维度,探究网络文化思政育人体系构建路径,以期为筑牢校园思想阵地、提升育人实效提供实践参考。
  一、融专业思政元素,铸价值引领根基
  引导各学科专业深入梳理课程体系,从核心理论到实践应用环节系统挖掘思政元素,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壁垒。工科专业可聚焦技术攻坚历程与工程伦理规范,结合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提炼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与科技报国的责任担当,进而创作“专业+思政”融合型网络内容,展现技术发展背后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导向;文科专业则可依托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基础,结合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治理实践发展等议题,挖掘文化基因中的精神力量与时代价值,打造“文化自信”专题内容,让专业解读与价值引领自然交融。
  搭建跨学科思政协作平台,打破院系与专业界限,为不同学科师生提供协同创作的契机。鼓励工科与文科师生组建联合团队,围绕“乡村振兴中的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承”“数字时代的隐私保护与伦理建构”等兼具专业性与思想性的主题,开展网络调研活动,并通过实地走访、数据分析、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进而结合各自专业视角进行解读与创作。理科与文科师生也可携手,针对“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平衡”等议题,制作兼具科学严谨性与思想深度的网络专题片、系列文章等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互补,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在协作中有机统一,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
  二、拓沉浸实践路径,强思政育人实效
  打造“云上红色研学”品牌活动,运用VR建模技术对重要历史场景1:1还原,学生佩戴设备即可“踏入”历史现场,在虚拟空间中触摸历史遗迹、见证关键事件,这种沉浸式体验可使红色文化从文字记载转化为可感知的场景记忆。同步开展的网络文化节聚焦数字创作,鼓励学生用MG动画、互动H5等形式诠释思政主题,让创意表达与价值传递深度融合。思政作品征集大赛覆盖多元载体,从纪实摄影到原创剧本,为学生提供展现思政感悟的广阔平台,让每一份创作都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
  “校园榜样在线分享会”依托直播平台搭建互动场景,邀请科研先锋、基层服务志愿者等榜样群体分享成长故事,观众通过弹幕实时提问、连麦交流,榜样结合亲身经历拆解背后的信念坚守,让正能量传递更具感染力。时事热点辩论赛围绕社会议题设置辩题,不同专业学生组成队伍线上交锋,观众通过投票、评论参与讨论,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时代命题的认知,弹幕里的观点交流更让思辨过程成为全员参与的思政课堂。
  鼓励学生投身社区服务、乡村调研等线下实践,引导他们用镜头记录基层变化、用文字梳理实践感悟。实践结束后,校园官网开设“实践成果展”专题,学生上传的纪实视频、调研报告引发线上热议,线下实践的深度与线上传播的广度形成互补。这种模式使个体体验转化为群体感悟,既展现了实践成果的价值,更能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实践,构建起闭环式育人链条。
  三、建立舆情防控机制,守网络思想阵地
  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搭建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对社交群组、短视频评论区等重点网络空间进行全时段扫描。平台通过关键词识别、情感倾向分析等功能,自动抓取涉及校园管理、师生生活等领域的舆情信息,实时生成动态监测报表,为舆情研判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针对监测到的潜在舆情苗头,安排专人进行深度分析,并结合校园实际情况评估影响范围与发展趋势,形成精准的研判报告,为后续处置工作奠定基础。
  建立由思政工作者、网络技术人员、法律顾问等组成的舆情应急处置小组,并制定标准化响应流程,明确信息核实、方案制定、对外发声等各环节的责任主体与时间节点。当负面舆情出现时,小组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机制,通过多渠道核实信息真伪,快速梳理舆情核心诉求,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采用官方公告、专题解读、嘉宾访谈等多样化形式及时发声,清晰传递立场与解决方案,同时借助评论引导、话题互动等方式回应师生关切,避免舆情扩散升级,实现对负面舆情的有效引导。
  常态化开展网络文明与法治教育活动。通过线上专题课程、线下讲座沙龙等形式,解读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剖析网络谣言、恶意炒作等典型案例的危害与应对方法;组织“网络信息辨别实战训练营”,通过情景模拟、技能比拼等方式,提高师生对虚假信息、极端言论的辨别能力。同时,依托校园网络平台推送网络文明倡议书、正能量文章,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主动抵制不良思潮侵蚀,从源头减少负面舆情产生,共同营造清朗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
  四、塑校园文化品牌,弘扬正向网络风气
  深挖办学特色与历史文化底蕴。提炼院校的核心文化符号,打造具有专属辨识度的网络思政品牌。以工科院校为例,可创办“匠心青年日志”品牌栏目,聚焦学生在实验攻关、技能竞赛中的成长经历;文科院校可打造“人文微讲堂”系列内容,邀请师生解读经典文本中的时代价值;农林院校则推出“田野间的思政课”品牌项目,记录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青春足迹,让品牌自带校园文化基因。
  围绕网络思政品牌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匠心青年日志”定期更新实验手记、工匠访谈等图文内容,“人文微讲堂”每周推送5~10分钟的解读短视频,“田野间的思政课”每月发布实践纪实专题。同步举办品牌特色活动,如“匠心技能挑战赛”“人文经典诵读会”“田野实践分享周”,并通过线上直播、作品展示扩大参与面。此外,要加强与地方媒体、教育类网络平台的合作,借助外部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让正向价值辐射至更广范围。
  将网络思政品牌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品牌定位、建设目标与实施步骤,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学风建设等工作协同推进。鼓励各院系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打造子品牌,形成主品牌引领、子品牌支撑的发展格局,最终实现“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校园网络思政文化生态,让正向网络风气浸润校园。
  五、结语
  数字时代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网络已成为思政育人的关键场域。本文从专业思政融合、沉浸实践拓展、舆情防控构建、文化品牌塑造四维发力,构建起多维度协同的网络文化思政育人体系。该体系以价值引领为核心,以实践与技术为支撑,兼顾阵地守护与风气涵养,既贴合校园实际又顺应传播规律,其探索为高校破解思政育人与网络融合难题、推动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范式与有益参考。
  基金项目:2021年阜阳师范大学辅导员专项一般项目“新时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研究——基于文化领导权理论视角”(2021FDY04)。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