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刘勇
文章字数:1771
  乡村产业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稳步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关键作用。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数字经济以其强大的创新驱动力和广泛的渗透力,成为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潜能的新引擎。通过将数字技术与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能够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当前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多重现实性制约与结构性难题。其一,数字基础设施覆盖不均衡,部分乡村地区网络覆盖与算力支撑存在明显短板,制约了数字技术普及深度。其二,产业主体数字化能力薄弱,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普遍面临“不会用、用不起”的数字技能与资金门槛问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仍占主导。其三,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不足,农业数据采集标准不一、共享机制缺失,产业产生数字化转型壁垒,难以支撑精准决策与智能化应用。其四,跨界融合仍存在机制障碍,要素配置的政策协同性不足,难以有效激发新业态活力。因此,系统识别并着力破解这些深层问题,成为推动数字经济真正赋能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前提。
  一、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系统性推进乡村互联网、物联网、遥感卫星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深度延伸千兆光纤网和5G网络覆盖范围,全面提升农业智能传感器、智能农机、无人机等智慧化装备设施的推广和应用,同时要确保设施设备持久耐用、运行稳定和高速畅通。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设施的融合,在农田、果园、养殖场等场所部署智能化生产设备,实现农业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科学规划和有序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供应链设施,降低农产品产后折损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溢价能力,促进企业效益提升和农户收入增加。加快构建乡村区域性农业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和智能计算平台,提升农业数据存储、处理与分析能力,为智慧农业、生物农业、工厂化农业等极具潜力的未来农业提供坚实支撑。
   二、引育数字化专业人才,激发产业创新动能
  发挥政府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乡村数字化人才“育人、留人”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和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为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注入人才活水。一方面,联合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数字人才培养事业,统筹用好扶持资金,加强乡村教育数字资源投入,在乡村学校中配备数字化实操设备,开设数字技术相关课程,培养乡村青少年的数字素养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统筹利用和制定好优惠政策,优化乡村数字化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数字化专业人才返乡入乡就业创业,鼓励心怀乡情的高校毕业生投身到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中。此外,建立乡村数字化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人才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技术交流,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三、减轻产业数字化转型负担,激发企业和农户积极性
  政府应强化政策供给,精准施策以降低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建议设立专项资金,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多元化扶持工具,有效发挥政策的引导与杠杆作用,对购置智能化农业生产设备的农户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对建设数字化电商平台的乡村企业减免相关税费,切实减轻企业与农户的转型负担。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例如,开展农村数字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将农业生产数据、电商平台店铺等数字资产纳入抵押范围,缓解乡村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难题。推动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数字化服务企业与乡村产业开展合作,通过技术共享、平台共建等方式,降低乡村企业和农户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门槛和成本。
  四、破除产业跨界融合壁垒,催生产业新业态
  建立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常态化合作机制,聚焦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技术痛点,联合开发适配乡村场景的通用技术标准体系,重点搭建涵盖土壤监测、作物生长、物流调度的一体化数据应用系统。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和标准化机制,整合农业、文旅、商务等部门资源,加速农文旅新业态成型,实现乡村产业价值链整体跃升。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通用性数字技术在农业、文旅、康养等传统产业的深度应用与场景化落地,实现数据贯通与业务协同,为业态创新提供坚实的底层技术支撑和数字化能力。深化土地、资本、人才、数据等关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数据要素的有序流动与共享,引导关键要素向前景广阔的新业态领域高效集聚与优化组合。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