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以制度建设推动通识课虚拟教研团队教学质量提升
文章字数:1764
当前,混合式教学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新常态,以江苏省高校混合式精品通识课程联盟的成立为标志,全国高校通识课程教学都在积极探索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然而,由于通识课程面向学生基数大,专业范围广,授课时间集中,很多院校在单一课程层面上往往采用跨部门跨院系跨专业的虚拟教研团队组织运行,导致基于线下教学实体教研室建立的传统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工作面临挑战。
一、通识课虚拟教研团队管理难点
(一)课程标准教学质量难以统一。混合课程要求教学实施(如教学内容、活动组织、答疑互动、考核评分)在不同班级间保持一致性,以确保公平和质量标准。然而,由于技术壁垒与数字鸿沟的存在,虚拟团队成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不均衡,对协作工具、教学平台的使用常常感到困惑或抵触,降低了协作效率和教学活动的流畅性,出现教学内容“各自为政”的情况。不同教师对同一课程内容的解读、深度和考核宽严尺度不一,造成学生体验和成绩的差异性过大,损害课程声誉。
(二)教学素材资源共建共享不足。混合式教学的线上教学主要通过构建异步课堂的方式进行,其含义是指一种没有固定上课时间或实时互动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教学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缺乏正式与非正式沟通渠道,在缺乏有效的知识分享机制和知识管理平台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倾向于私有化自身的优质授课资源,容易导致沟通隔阂,形成“资源孤岛”,课程标准、教学进度、学生反馈无法及时同步。其负面后果表现为,教学资源、优秀实践、学生数据、教研成果等分散在个人手中,未能形成团队共享的知识资产,造成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阻碍了教学经验的沉淀与迭代优化。
(三)过程性监控与绩效评价困难。虚拟团队协作工作的“不可见性”使得传统基于观察的过程管理失效,教学管理者的“控制感”减弱,难以实时掌握虚拟团队成员的真实投入度和工作状态。如何公平、有效地评估每位成员在课程设计、资源开发、在线辅导、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投入与成效,是一大难题。如果在团队教师 绩效评价中过于注重结果性产出(如学时数量),而忽略协作过程、知识分享等行为,会挫伤高协作成员的积极性,导致教学评价有失公允。
二、完善制度建设为课程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针对上述挑战,本文认为虚拟教研团队管理的核心思路需要从“管理人或任务”转向“经营知识与流程”,通过制度建设确保通识课程虚拟教研活动的规范性、知识传递的流畅性和教学改进的持续性,从而间接且有力地支撑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团队角色职责分工制度。明确核心角色:设立课程负责人、模块负责人、主讲教师、助教、技术支持专员等角色,通过编写清晰的岗位职责说明书(JD,Job Descrip-tion),明确其在质量保障链条中的具体任务和输出标准。成员遴选机制:对虚拟团队教师的选拔不仅看专业背景,更要评估其协作能力、信息技术素养和共享精神。
(二)标准化教研工作制度。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虚拟会议制度,所有会议均要求有议程、有纪要、有决议、有跟进,具体包括但不限于:集体备课与试讲制度:线上协同文档共同撰写教案,关键新课实行“说课”或“录屏试讲”,团队评议通过后方可实施。学期初教学策划会:审议教学大纲、考核方案、分工计划。周/双周教学例会:同步教学进度、聚焦问题、简短专题分享(15分钟微教研)。学期末教学效果总结会:对课程教学全过程进行回顾,沉淀经验,规划优化。教学经验复盘会:基于平台学习数据(如视频完成率、作业正确率、论坛互动)和学生反馈,进行深度教学反思,微调教学策略和素材。教学资源共建与审核制度:规定视频、课件、习题、阅读材料等资源的开发标准、审核流程和更新周期,确保资源质量。
(三)沟通与知识管理制度。“平台”协作机制:明确将某一协作平台(如钉钉、飞书、Teams或超星等教学平台)作为虚拟教研团队官方信息发布、文档存储和课程异步讨论的唯一中心,强化信息集成,避免信息碎片化。响应时效约定:对非紧急事务,约定回复时限(如24小时内),保障沟通流畅。课程知识库管理细则:设计课程知识库的结构(如按课程模块、资源类型、常见问题分类)、上传权限、审核责任和激励措施,将虚拟团队的知识贡献纳入绩效评价。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重点项目“一流混合课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团队构建与培育研究”(课题编号:HNJG-20230776)。
作者单位:1.湖南工商大学数智化人才开发系;2.湖南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
一、通识课虚拟教研团队管理难点
(一)课程标准教学质量难以统一。混合课程要求教学实施(如教学内容、活动组织、答疑互动、考核评分)在不同班级间保持一致性,以确保公平和质量标准。然而,由于技术壁垒与数字鸿沟的存在,虚拟团队成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不均衡,对协作工具、教学平台的使用常常感到困惑或抵触,降低了协作效率和教学活动的流畅性,出现教学内容“各自为政”的情况。不同教师对同一课程内容的解读、深度和考核宽严尺度不一,造成学生体验和成绩的差异性过大,损害课程声誉。
(二)教学素材资源共建共享不足。混合式教学的线上教学主要通过构建异步课堂的方式进行,其含义是指一种没有固定上课时间或实时互动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教学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缺乏正式与非正式沟通渠道,在缺乏有效的知识分享机制和知识管理平台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倾向于私有化自身的优质授课资源,容易导致沟通隔阂,形成“资源孤岛”,课程标准、教学进度、学生反馈无法及时同步。其负面后果表现为,教学资源、优秀实践、学生数据、教研成果等分散在个人手中,未能形成团队共享的知识资产,造成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阻碍了教学经验的沉淀与迭代优化。
(三)过程性监控与绩效评价困难。虚拟团队协作工作的“不可见性”使得传统基于观察的过程管理失效,教学管理者的“控制感”减弱,难以实时掌握虚拟团队成员的真实投入度和工作状态。如何公平、有效地评估每位成员在课程设计、资源开发、在线辅导、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投入与成效,是一大难题。如果在团队教师 绩效评价中过于注重结果性产出(如学时数量),而忽略协作过程、知识分享等行为,会挫伤高协作成员的积极性,导致教学评价有失公允。
二、完善制度建设为课程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针对上述挑战,本文认为虚拟教研团队管理的核心思路需要从“管理人或任务”转向“经营知识与流程”,通过制度建设确保通识课程虚拟教研活动的规范性、知识传递的流畅性和教学改进的持续性,从而间接且有力地支撑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团队角色职责分工制度。明确核心角色:设立课程负责人、模块负责人、主讲教师、助教、技术支持专员等角色,通过编写清晰的岗位职责说明书(JD,Job Descrip-tion),明确其在质量保障链条中的具体任务和输出标准。成员遴选机制:对虚拟团队教师的选拔不仅看专业背景,更要评估其协作能力、信息技术素养和共享精神。
(二)标准化教研工作制度。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虚拟会议制度,所有会议均要求有议程、有纪要、有决议、有跟进,具体包括但不限于:集体备课与试讲制度:线上协同文档共同撰写教案,关键新课实行“说课”或“录屏试讲”,团队评议通过后方可实施。学期初教学策划会:审议教学大纲、考核方案、分工计划。周/双周教学例会:同步教学进度、聚焦问题、简短专题分享(15分钟微教研)。学期末教学效果总结会:对课程教学全过程进行回顾,沉淀经验,规划优化。教学经验复盘会:基于平台学习数据(如视频完成率、作业正确率、论坛互动)和学生反馈,进行深度教学反思,微调教学策略和素材。教学资源共建与审核制度:规定视频、课件、习题、阅读材料等资源的开发标准、审核流程和更新周期,确保资源质量。
(三)沟通与知识管理制度。“平台”协作机制:明确将某一协作平台(如钉钉、飞书、Teams或超星等教学平台)作为虚拟教研团队官方信息发布、文档存储和课程异步讨论的唯一中心,强化信息集成,避免信息碎片化。响应时效约定:对非紧急事务,约定回复时限(如24小时内),保障沟通流畅。课程知识库管理细则:设计课程知识库的结构(如按课程模块、资源类型、常见问题分类)、上传权限、审核责任和激励措施,将虚拟团队的知识贡献纳入绩效评价。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重点项目“一流混合课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团队构建与培育研究”(课题编号:HNJG-20230776)。
作者单位:1.湖南工商大学数智化人才开发系;2.湖南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