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关于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的思考
文章字数:3435
摘要: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需要大批忠诚可靠、能担大任的一代代有志青年的接力奋斗。选拔、培养、使用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年轻干部深入基层锻炼是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是他们提升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年轻干部;基层锻炼;思考
我们党历来重视和加强干部的教育培养和能力提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1]注重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进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科学认识和自觉运用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规律。深入基层一线工作,是年轻干部了解实情、向实践学习的最好课堂,也是年轻干部磨炼意志、锤炼作风、提高综合能力的实践考场。要增强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的实效,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力戒形式主义,锻造务实之风
让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磨砺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推动党的各项事业提质增效,是干部培养锻炼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实中有些年轻干部功利思想严重,陷入基层“镀金”的认识误区。少数年轻干部只把在基层的工作经历当作将来被提拔任用的一个“跳板”,心里打着如意小算盘,到基层锻炼是奔着“镀金”的目的,而不是“炼金”。这种功利的念头是不可取的,也是不能有的。要实干在基层,严禁混在基层。有些挂职锻炼的干部,平时看不到身影,活动剪彩时才能见到,这样的“剪彩”干部把基层一线当成风景区,把到基层锻炼当成到基层坐一坐,站一站,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工作流于形式,得过且过,身在基层,心不在基层。年轻干部到基层锻造中存在的各种形式主义,不仅根本无法锻炼提升干部,反而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损害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
基层锻炼要弘扬稳扎稳打的实干风,不走蜻蜓点水的形式路。组织部门要加强教育引导,使下基层的年轻干部摆正心态、端正态度,增强深入基层锻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将身心扎实留在基层。向群众取经,在基层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运用好考评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使基层“大熔炉”,锻造出“真金”干部。
二、力戒脱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
基层工作的重点是如何服务好群众,那就要在深入群众上多花一些心思,多下一些苦功,要走出办公室的门,走到群众中去,贴近群众,争做群众的知心人、暖心人、引路人,不做办公室的“钉子户”。坐在办公室里难以体会百姓疾苦,只泡在材料堆里难以学到解决民生难题的才干。有的年轻干部缺乏与群众沟通的经验,害怕群众;有的认为基层群众工作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多,在这些基层琐事上花费心力,没有什么成就感,缺乏主动服务群众的动力,以至于将基层工作看作副业,将坐在办公室里复习备考跳出基层当成了主业。基层工作是与群众最直接打交道的工作,年轻干部只有走进群众,置身于群众之中,才能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情况摸清,才能把矛盾问题找准,也才能提出解决这些矛盾问题的有效对策。从而真正做到在基层工作中学习,在与群众打交道中学习,通过在基层锻炼提高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更好地服务群众的工作本领。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最大政治优势。党脱离了群众,就失去了根基和力量源泉。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大力弘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走村入户是常态,办公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做心中有人民、脚下“泥土香”的“泥腿子”干部,续写党与群众血肉相连、鱼水情深的故事。“干部长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感情培养不起来,真去做群众工作,很多事做不来。所以,很需要接地气,接了地气才能培养对群众的感情。”[2]
三、力戒骄娇二气,务必谦虚奋斗
年轻干部普遍学历高,有学历优势。又因年轻而充满激情,敢想敢干,干劲十足。但学历和年龄的优势绝不是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资本。有的年轻干部把自己“端得很高”,自认为理论知识、技能储备充足,对其他基层干部的工作看不上,对于一般档案整理、会议服务、跑腿打杂等工作不屑于做,对于文件起草、业务办理、数据分析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又不能很好地胜任。既不愿意虚心学习从基础做起,又好大喜功,习惯于脱离实际地“指点江山”。这种傲慢既不利于团结同事,也不利于推动工作取得进展。有的年轻干部娇生惯养、脆弱不堪,不愿深入困难或偏远地区,不愿到问题集中、矛盾复杂的吃劲岗位去,缺少群众情怀,漠视群众疾苦。遇到一点挫折,就打退堂鼓,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凡此种种都和到基层培养锻炼干部的要求和初衷是相悖的。
年轻干部必须力戒骄娇二气,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坚持踏实奋斗,在奋斗中展现青春风采、升华人生境界、报效祖国和社会。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要少一些浮躁气傲,多一些学徒心态。不管学历多高,都要虚怀若谷,要虚心向身边人学习、向群众请教,在广阔的基层建设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面对基层工作,年轻干部要少一些矫情,多一些奔波。要不怕吃苦受累,多到群众家门口跑一跑,多到群众板凳上坐一坐,多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基层是锻造干部的熔炉,是培养年轻干部的沃土。正因为条件艰苦,才能磨炼人的意志品行;正因为深入基层一线,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理解政策、执行政策才不会走偏;正因为基层工作难做,才能很好地提升处理复杂问题、团结干部群众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红旗渠时特别强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四、力戒任其生长,健全培养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年轻干部培养,不能搞大水漫灌,更不能任其自然生长,要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施肥浇水、修枝剪叶、驱虫防病。对于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不能一任了之,任其发展,必须健全培养制度,真正帮助年轻干部快速健康成长。坚持严管有力度,强化培养锻炼,让年轻干部成长在基层。要为在基层锻炼的年轻干部量身打造成长规划,推行年轻干部培养“导师制”和“帮带制”,通过思想上帮、工作中带、业务上传等方式,帮助年轻干部尽快成长成才。要注重动态管理,分层分类建立年轻干部成长档案,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分析研判,适时调整帮助年轻干部成长的方案。要注重日常考核,建立跟踪培养机制,加强对年轻干部日常表现考核和专项考核,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危难之时、重要关头以及涉及切身利益时考察检验年轻干部。严管的同时注重厚爱,对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年轻干部要多方面给予关心,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其安心扎根基层工作,更好履职奉献。
五、力戒炼而不用,突出基层导向
对那些长期在艰苦、复杂、偏远、基础差的环境下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要充分关注,优先使用,让基层干部有盼头、有奔头。如果那些长期在基层一线出了力、流了汗、吃了苦、受了累且干出工作实绩的年轻干部得不到应有的提拔和重用,就会挫伤干部的积极性。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不仅是指引干部成长进步的风向标,也是引领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我们党历来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把选人用人的目光投向基层,把培养锻炼干部的阵地放在基层,牢固树立起了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鲜明导向。要大力选用在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扛重活、打硬仗、实绩突出的干部,为其成长成才提供平台、畅通渠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选人用人问题是关系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必须严格按照新时代干部选拔任用标准,落实好选人用人的各项规章制度,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22:67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35,25.
作者简介:代大梅(1978.5.3-),女,汉族,安徽金寨干部学院,硕士研究生,副高职称,高级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通讯地址:安徽省金寨县新城区江徐路,安徽金寨干部学院,邮编:237300
关键词:年轻干部;基层锻炼;思考
我们党历来重视和加强干部的教育培养和能力提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1]注重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进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科学认识和自觉运用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规律。深入基层一线工作,是年轻干部了解实情、向实践学习的最好课堂,也是年轻干部磨炼意志、锤炼作风、提高综合能力的实践考场。要增强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的实效,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力戒形式主义,锻造务实之风
让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磨砺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推动党的各项事业提质增效,是干部培养锻炼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实中有些年轻干部功利思想严重,陷入基层“镀金”的认识误区。少数年轻干部只把在基层的工作经历当作将来被提拔任用的一个“跳板”,心里打着如意小算盘,到基层锻炼是奔着“镀金”的目的,而不是“炼金”。这种功利的念头是不可取的,也是不能有的。要实干在基层,严禁混在基层。有些挂职锻炼的干部,平时看不到身影,活动剪彩时才能见到,这样的“剪彩”干部把基层一线当成风景区,把到基层锻炼当成到基层坐一坐,站一站,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工作流于形式,得过且过,身在基层,心不在基层。年轻干部到基层锻造中存在的各种形式主义,不仅根本无法锻炼提升干部,反而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损害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
基层锻炼要弘扬稳扎稳打的实干风,不走蜻蜓点水的形式路。组织部门要加强教育引导,使下基层的年轻干部摆正心态、端正态度,增强深入基层锻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将身心扎实留在基层。向群众取经,在基层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运用好考评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使基层“大熔炉”,锻造出“真金”干部。
二、力戒脱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
基层工作的重点是如何服务好群众,那就要在深入群众上多花一些心思,多下一些苦功,要走出办公室的门,走到群众中去,贴近群众,争做群众的知心人、暖心人、引路人,不做办公室的“钉子户”。坐在办公室里难以体会百姓疾苦,只泡在材料堆里难以学到解决民生难题的才干。有的年轻干部缺乏与群众沟通的经验,害怕群众;有的认为基层群众工作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多,在这些基层琐事上花费心力,没有什么成就感,缺乏主动服务群众的动力,以至于将基层工作看作副业,将坐在办公室里复习备考跳出基层当成了主业。基层工作是与群众最直接打交道的工作,年轻干部只有走进群众,置身于群众之中,才能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情况摸清,才能把矛盾问题找准,也才能提出解决这些矛盾问题的有效对策。从而真正做到在基层工作中学习,在与群众打交道中学习,通过在基层锻炼提高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更好地服务群众的工作本领。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最大政治优势。党脱离了群众,就失去了根基和力量源泉。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大力弘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走村入户是常态,办公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做心中有人民、脚下“泥土香”的“泥腿子”干部,续写党与群众血肉相连、鱼水情深的故事。“干部长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感情培养不起来,真去做群众工作,很多事做不来。所以,很需要接地气,接了地气才能培养对群众的感情。”[2]
三、力戒骄娇二气,务必谦虚奋斗
年轻干部普遍学历高,有学历优势。又因年轻而充满激情,敢想敢干,干劲十足。但学历和年龄的优势绝不是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资本。有的年轻干部把自己“端得很高”,自认为理论知识、技能储备充足,对其他基层干部的工作看不上,对于一般档案整理、会议服务、跑腿打杂等工作不屑于做,对于文件起草、业务办理、数据分析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又不能很好地胜任。既不愿意虚心学习从基础做起,又好大喜功,习惯于脱离实际地“指点江山”。这种傲慢既不利于团结同事,也不利于推动工作取得进展。有的年轻干部娇生惯养、脆弱不堪,不愿深入困难或偏远地区,不愿到问题集中、矛盾复杂的吃劲岗位去,缺少群众情怀,漠视群众疾苦。遇到一点挫折,就打退堂鼓,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凡此种种都和到基层培养锻炼干部的要求和初衷是相悖的。
年轻干部必须力戒骄娇二气,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坚持踏实奋斗,在奋斗中展现青春风采、升华人生境界、报效祖国和社会。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要少一些浮躁气傲,多一些学徒心态。不管学历多高,都要虚怀若谷,要虚心向身边人学习、向群众请教,在广阔的基层建设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面对基层工作,年轻干部要少一些矫情,多一些奔波。要不怕吃苦受累,多到群众家门口跑一跑,多到群众板凳上坐一坐,多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基层是锻造干部的熔炉,是培养年轻干部的沃土。正因为条件艰苦,才能磨炼人的意志品行;正因为深入基层一线,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理解政策、执行政策才不会走偏;正因为基层工作难做,才能很好地提升处理复杂问题、团结干部群众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红旗渠时特别强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四、力戒任其生长,健全培养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年轻干部培养,不能搞大水漫灌,更不能任其自然生长,要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施肥浇水、修枝剪叶、驱虫防病。对于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不能一任了之,任其发展,必须健全培养制度,真正帮助年轻干部快速健康成长。坚持严管有力度,强化培养锻炼,让年轻干部成长在基层。要为在基层锻炼的年轻干部量身打造成长规划,推行年轻干部培养“导师制”和“帮带制”,通过思想上帮、工作中带、业务上传等方式,帮助年轻干部尽快成长成才。要注重动态管理,分层分类建立年轻干部成长档案,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分析研判,适时调整帮助年轻干部成长的方案。要注重日常考核,建立跟踪培养机制,加强对年轻干部日常表现考核和专项考核,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危难之时、重要关头以及涉及切身利益时考察检验年轻干部。严管的同时注重厚爱,对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年轻干部要多方面给予关心,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其安心扎根基层工作,更好履职奉献。
五、力戒炼而不用,突出基层导向
对那些长期在艰苦、复杂、偏远、基础差的环境下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要充分关注,优先使用,让基层干部有盼头、有奔头。如果那些长期在基层一线出了力、流了汗、吃了苦、受了累且干出工作实绩的年轻干部得不到应有的提拔和重用,就会挫伤干部的积极性。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不仅是指引干部成长进步的风向标,也是引领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我们党历来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把选人用人的目光投向基层,把培养锻炼干部的阵地放在基层,牢固树立起了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鲜明导向。要大力选用在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扛重活、打硬仗、实绩突出的干部,为其成长成才提供平台、畅通渠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选人用人问题是关系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必须严格按照新时代干部选拔任用标准,落实好选人用人的各项规章制度,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22:67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35,25.
作者简介:代大梅(1978.5.3-),女,汉族,安徽金寨干部学院,硕士研究生,副高职称,高级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通讯地址:安徽省金寨县新城区江徐路,安徽金寨干部学院,邮编:23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