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
秋风起,腹泻袭——科学认识与应对“秋季腹泻”
利辛县人民医院 马秀娟
文章字数:1649
  秋风本该怡人,家长却因秋季腹泻而提心吊胆。它来势汹汹,让孩子上吐下泻,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应对,帮助孩子安然度过这个“多事之秋”呢?
   一、揭开“秋季腹泻”的真面目
  秋季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引起。每年10月-次年2月高发,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易感染。
  轮状病毒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只需极少的病毒量就足以感染,因此在婴幼儿聚集的场所,极易快速蔓延。
   二、识别信号:秋季腹泻的典型症状
  秋季腹泻通常有典型的三部曲:
  1.前驱期(起病1-2天):孩子可能首先出现感冒样症状,如发烧、咳嗽、流鼻涕、呕吐等。
  2.典型症状期(持续3-8天):
  ·特征性腹泻: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可达十数次。大便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带有少量黏液,但没有腥臭味。
  ·频繁呕吐:发病初期呕吐可能非常频繁,吃什么吐什么。
  ·反复发热
  ·脱水:这是最需要家长警惕的危险信号。
  ①轻度脱水:口唇干燥,小便量减少,颜色变黄,哭时眼泪减少,精神稍差,皮肤弹性尚可。
  ②中重度脱水: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眼窝、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或无泪,口唇非常干燥,皮肤弹性变差(用手捏起腹部皮肤,松开后恢复缓慢超过2秒),小便量极少(超过6小时无尿)甚至无尿。这是紧急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3.恢复期:呕吐和发热先停止,腹泻逐渐缓解,完全恢复可能需要一到两周。
   三、核心对策:治疗的关键不是“止泻”,而是“防脱水”
  目前没有特效药能直接杀死轮状病毒,靠孩子自身的免疫力病毒5-7天左右会清除。因此,治疗的核心目标不是盲目止泻,而是预防和纠正脱水,并等待肠道功能自行修复。
  1.补液是重中之重——首选口服补液盐Ⅲ
  只要孩子还能喝水,就必须积极进行口服补液。但请注意,白开水、果汁、运动饮料都不能替代口服补液盐。因为它们无法有效补充腹泻丢失的钾、钠等电解质,糖分过高还可能加重腹泻。
  口服补液盐Ⅲ一次性冲调好,遵循“少量多次慢慢喂”的原则。每隔2~3分钟用勺子喂5-10毫升;即使孩子呕吐,也要坚持,因为总有一部分液体能被吸收;吐完后休息10-15分钟再继续。
  2.合理用药——不滥用抗生素和止泻药
  禁用抗生素: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效,对轮状病毒无效,滥用反而会杀死肠道有益菌,加重菌群失调。
  慎用止泻药:如蒙脱石散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它能吸附病毒和毒素,保护肠黏膜,但需与其他药物、食物间隔1-2小时服用;强效的止泻药会抑制肠道蠕动,使病毒和毒素无法排出,滞留体内,可能引起更严重的问题,严禁给婴幼儿使用。
   3.继续喂养——保证营养供给
  传统的“禁食”观念是错误的。在腹泻期间,只要没有剧烈呕吐,就应该继续喂养。母乳喂养儿:继续母乳喂养,可以增加喂养次数;配方奶喂养儿:继续喝配方奶,暂时不需要稀释;已添加辅食的幼儿: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烂粥、烂面条、土豆泥、香蕉、苹果泥等,避免高糖、高脂肪和油腻的食物。
   4.益生菌和锌制剂——辅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可以补充特定的益生菌(如布拉氏酵母菌),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补充锌元素也被证实可以缩短腹泻病程。
  四、何时必须紧急就医?
  若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就医:出现中重度脱水迹象(精神极差、眼窝深陷、无尿超过6小时);呕吐剧烈,完全无法进行口服补液;腹泻量大,便中带血;孩子哭闹不止,表情痛苦,或出现嗜睡、昏迷、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发烧超过3天,或腹泻超过1周未见好转;小婴儿(小于6个月)或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
   五、构筑防线:预防是关键
  1.接种疫苗
  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秋季腹泻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家长需根据孩子月龄,在医生指导下及时、全程接种。
   2.严守卫生关
  ·勤洗手:家长和孩子都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
  ·入口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宝宝的奶瓶、餐具、玩具要定期消毒。
  ·隔离保护:在疾病高发期,尽量少带婴幼儿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如果家中有人患病,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面对秋季腹泻,科学护理的核心是“防脱水、补营养、慎用药”。家长需要掌握正确的知识,保持冷静的心态,配合必要的医疗支持,守护孩子肠道健康。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