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空间正义的问题缘起:多维成因与价值内核探析
李庆岗
文章字数:1258
  空间正义的本质不是独立于社会正义的抽象概念,而是社会正义在空间场域中的具体展开。
   一、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20世纪70年代前后,人类社会迈入了米歇尔·福柯所宣称的“空间时代”,他主张社会理论应从传统的时间维度,转向长期被忽视的空间研究领域。基于新时间构型的远景视角,在政治、经济及文化实践发生明显变动,且人们普遍经历时空转化的历史阶段,空间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知识界也随之迎来一场深刻变革,即通常所说的“空间转向”,空间视角逐步被社会科学各领域广泛接纳。此外,伴随社会历史的演进,人类已从被动适应空间的阶段,迈入主动开展空间生产与创造的空间生产纪元,而空间生产实践过程中,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空间矛盾及相关危机问题。这一现实困境与理论变革的交织,引领人们踏入空间正义思想的探索之门。
  二、空间生产的资本逻辑
  从空间视角看,资本不断寻求地理扩张,它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其增殖的资源,不断地占有空间;同时,把一切环境和地点看成它的市场,不断地突破边界,开辟、生产新的空间。资本对空间生产的主导性,贯穿于其地理扩张与空间重构的全过程。这一点在“生态空间正义”的相关文献论述中可以得到印证——资本企图借助“美化”的运作模式,从时间这一维度解决空间生产难题,即所谓的“用时间来消灭空间”,竭力冲破空间的限制去获取空间利益。这种空间路径不断捣毁原有空间结构以重构资本空间,大量侵吞自然空间并把它转变为资本的同质化地带,令它沦为资本关系的附属对象。资本利用毫无节制的空间剥削手段来压榨工人剩余价值,引发生态空间结构的破坏,让空间不平等进一步加剧。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空间主体为全球经济空间剧变引发的生产困境而深感惶恐,却仍痴迷于“时间优先于空间”的传统哲学话语偏好剖析社会真实现状,对空间维度的缺失缺乏足够关注。
   三、空间正义的价值理念
  城镇化进程与乡村再造的质变阶段,实质上是空间资源配置的价值维度发生深刻变迁,其推进路径需精准平衡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权利实现的正义性。这一价值内核契合大卫·哈维“空间正义”观点,是空间维度公平的实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协同。具体而言,这一价值逻辑的核心意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具体的空间实践完成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自由”的本质要求落实为城乡人口在迁移流动中的自主选择权与发展自主权;“平等”的价值理念通过城乡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得以直观体现;“公正”的精神内核则凝结为法定征地补偿评估机制中的刚性准则与公平底线。正是这些具体的空间实践,让原本停留在观念层面的价值准则转化为可感知、可触碰的空间存在形态。这种深度协同的作用机制让空间生产天然兼具双重属性,既承担着物质形态的构建功能,又成为社会关系的空间投射载体。它在将社会关系注入空间肌理的同时,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实践维度,更给空间正义这一价值理念在中国语境下的实现,开辟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实践路径。
  课题:2025年度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课题(2025-B-075)
  作者单位:青岛恒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