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海昏侯墓青铜乐器数字叙事与智能传播研究
文章字数:2560
摘要:本研究立足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背景,以海昏侯墓出土青铜乐器为研究对象,融合数字人文与传播视角,系统阐释其历史、艺术与科技价值,批判性反思传播模式中“认知碎片化”“圈层化”与“体验静态化”问题。本研究提出以“数字叙事—智能传播”为核心的双轮驱动模型,构建三位一体的活化路径,旨在实现文化遗产从物质表征到语境重构、从技术复现到认知传递的现代转型,为高价值考古遗存的数字化阐释与全球化传播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框架。
关键词:海昏侯墓;青铜乐器;数字叙事;智能传播
引言:海昏侯墓是西汉中晚期列侯等级的典型墓葬,其出土的编钮钟、编甬钟与錞于等青铜乐器,为研究汉代礼乐制度、青铜铸造工艺及音乐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近年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式,推动其由“静态展陈”向“动态交互”、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参与”转变。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具有三重学术意义:其一,整合考古学、音乐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构建跨学科研究框架;其二,提出“数字叙事—智能传播”双轮驱动模型,弥补现有研究“重技术应用、轻理论建构”的不足;其三,通过数字技术对青铜乐器进行多维解码,揭示礼乐制度与社会结构、文化观念间的深层关联,超越传统器物学研究“见物不见人”的语境缺失问题。
一、海昏侯墓中青铜乐器的多维价值
海昏侯墓青铜乐器具有多重学术价值。一是历史价值:编钮钟与编甬钟以“三堵乐悬”的编列规制,实证了西汉列侯的礼乐等级制度[1]。《周礼·春官·大司乐》载:“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簇为徵,姑洗为羽。”器物组合与墓葬空间布局相互印证,反映了汉代“视死如视生”的丧葬观念,为研究西汉政治制度、礼仪实践与社会结构提供了珍贵物证。二是艺术价值:集中体现于形制设计、纹饰工艺与音律体系之中[2]。合瓦形结构、云雷纹与龙形钮饰展现出极高的青铜铸造水准与审美追求;而“同均三宫”音律结构的发现,印证了汉代乐律理论的成熟,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音乐艺术中的具象表达[3]。三是科技价值:青铜乐器表面的锉磨调音痕迹与精准的铜锡铅合金配比,体现出汉代在声学原理应用与冶金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4]。《考工记》所载“六齐”之法在实物中得到验证,说明当时已具备科学的材料配比理念与声学设计能力。
二、海昏侯墓中青铜乐器的数字叙事与智能传播路径构建
(一)内容层:叙事范式转型与历史语境重构。在内容层面,需要实现从“器物本位”向“语境重构”的叙事转型。其一,依托多源学术资源整合,将考古实物图像谱系、传世文献(如《汉书·礼乐志》)与音乐考古学研究成果深度融合,系统重建汉代宫廷宴飨、祭祀仪典等核心礼乐场景,借助数字建模技术复现建筑空间布局、礼仪流程序列及乐器使用情境,实现历史场景的具象化、场景化呈现。其二,推动“知识叙事”向“情感叙事”的升华,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礼乐遗存为核心线索,深挖遗存所关联的历史语境与个体记忆,嵌入人物命运轨迹与时代文化背景,构建公众对礼乐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共鸣。其三,引入AIGC辅助的内容生成机制,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生成式图像模型与音频信号建模技术,实现文本、图像、音频等多模态内容的智能生产与个性化推送,精准匹配不同受众群体的认知需求与接受习惯。
(二)技术层:沉浸体验构建与声学系统复原。在技术层面,以高精度数据采集为基础,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与多光谱成像技术,全面获取青铜乐器的几何形态、材质属性与表面纹理数据,构建高保真青铜乐器“数字孪生体”,形成包含物理特性与文化属性的多维数据集,为后续复原工作提供科学支撑。在此基础上,依托VR/AR/MR技术构建多层次沉浸体验体系:VR技术打造全虚拟礼乐展演场景,实现用户的沉浸式情境代入;AR技术增强实体展览的虚实交互感知,通过实时叠加虚拟信息拓展展品文化内涵;MR技术结合空间定位技术,支持用户在现实环境中与虚拟器物进行触觉、视觉、听觉多模态实时交互。声学复原层面,融合声学测量与深度学习建模,精准复现汉代乐律体系下的乐器声音特征与演奏技法,结合《礼记·乐记》的乐论思想与《汉书·礼乐志》的文献记载,创编符合汉代音乐美学的展演作品,实现“器—声—境”三位一体的文化复原。
(三)传播层:智能分发机制与全球传播体系。在传播层面,本研究致力于构建以用户认知需求为核心的智能传播生态系统。基于用户行为大数据与多模态语义分析技术,系统构建多维度用户画像,精准识别学术机构、青少年群体及国际受众等不同群体的差异化认知偏好与需求结构。通过博物馆智能App与AR导览系统等终端,实现内容的分众化识别与精准触达。进一步设置用户生成内容(UGC)导向的交互模块,开发虚拟编钟演奏体验、汉代乐调自适应生成与UGC上传共享功能,有效引导公众参与文化再创作与社群传播,形成参与式文化生产闭环。最终,借助元宇宙平台,建立跨时空虚拟礼乐博物馆,突破物理场域与地域限制,推动中华礼乐文化的全球传播与跨文明对话,实现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向“数字化活态传承与传播”的范式转型。
结语:海昏侯墓中的青铜乐器作为汉代礼乐文明的核心物质载体,其数字化阐释应超越形态仿真与技术复现层面,实现由“物质性保存”向“意义性传递”的范式转型。本研究提出的“数字叙事—智能传播”双轮驱动模型,通过历史语境重构、情感化嵌入与智能技术融合,有效克服了传统传播中静态化、圈层化与单向度的问题,为高价值考古资源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借鉴路径。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考古学、计算科学与传播学的深度交叉融合,加强实证层面的传播效果评估与用户体验优化,构建“政—校—产”多元协同的可持续运作生态,从而在数字文明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锴云,张闻捷.帝制与王制:再论西汉海昏侯墓的乐悬制度[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2(12):24-33.
[2]王清雷,徐长青,张玲玲,等.海昏侯刘贺墓青铜乐器测音报告[J].音乐研究,2022(5):32-36.
[3]曹斌,罗璇,侯宜斐,等.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铜器[J].文物,2018(11).
[4]胡毅捷,李文欢,胡东波.江西海昏侯墓主椁室出土青铜器制作工艺初步分析[J].南方文物,2021,003:209-2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4年度项目“海昏侯墓青铜乐器数字叙事与智能传播研究”(项目编号:YS24210)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关键词:海昏侯墓;青铜乐器;数字叙事;智能传播
引言:海昏侯墓是西汉中晚期列侯等级的典型墓葬,其出土的编钮钟、编甬钟与錞于等青铜乐器,为研究汉代礼乐制度、青铜铸造工艺及音乐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近年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式,推动其由“静态展陈”向“动态交互”、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参与”转变。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具有三重学术意义:其一,整合考古学、音乐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构建跨学科研究框架;其二,提出“数字叙事—智能传播”双轮驱动模型,弥补现有研究“重技术应用、轻理论建构”的不足;其三,通过数字技术对青铜乐器进行多维解码,揭示礼乐制度与社会结构、文化观念间的深层关联,超越传统器物学研究“见物不见人”的语境缺失问题。
一、海昏侯墓中青铜乐器的多维价值
海昏侯墓青铜乐器具有多重学术价值。一是历史价值:编钮钟与编甬钟以“三堵乐悬”的编列规制,实证了西汉列侯的礼乐等级制度[1]。《周礼·春官·大司乐》载:“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簇为徵,姑洗为羽。”器物组合与墓葬空间布局相互印证,反映了汉代“视死如视生”的丧葬观念,为研究西汉政治制度、礼仪实践与社会结构提供了珍贵物证。二是艺术价值:集中体现于形制设计、纹饰工艺与音律体系之中[2]。合瓦形结构、云雷纹与龙形钮饰展现出极高的青铜铸造水准与审美追求;而“同均三宫”音律结构的发现,印证了汉代乐律理论的成熟,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音乐艺术中的具象表达[3]。三是科技价值:青铜乐器表面的锉磨调音痕迹与精准的铜锡铅合金配比,体现出汉代在声学原理应用与冶金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4]。《考工记》所载“六齐”之法在实物中得到验证,说明当时已具备科学的材料配比理念与声学设计能力。
二、海昏侯墓中青铜乐器的数字叙事与智能传播路径构建
(一)内容层:叙事范式转型与历史语境重构。在内容层面,需要实现从“器物本位”向“语境重构”的叙事转型。其一,依托多源学术资源整合,将考古实物图像谱系、传世文献(如《汉书·礼乐志》)与音乐考古学研究成果深度融合,系统重建汉代宫廷宴飨、祭祀仪典等核心礼乐场景,借助数字建模技术复现建筑空间布局、礼仪流程序列及乐器使用情境,实现历史场景的具象化、场景化呈现。其二,推动“知识叙事”向“情感叙事”的升华,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礼乐遗存为核心线索,深挖遗存所关联的历史语境与个体记忆,嵌入人物命运轨迹与时代文化背景,构建公众对礼乐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共鸣。其三,引入AIGC辅助的内容生成机制,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生成式图像模型与音频信号建模技术,实现文本、图像、音频等多模态内容的智能生产与个性化推送,精准匹配不同受众群体的认知需求与接受习惯。
(二)技术层:沉浸体验构建与声学系统复原。在技术层面,以高精度数据采集为基础,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与多光谱成像技术,全面获取青铜乐器的几何形态、材质属性与表面纹理数据,构建高保真青铜乐器“数字孪生体”,形成包含物理特性与文化属性的多维数据集,为后续复原工作提供科学支撑。在此基础上,依托VR/AR/MR技术构建多层次沉浸体验体系:VR技术打造全虚拟礼乐展演场景,实现用户的沉浸式情境代入;AR技术增强实体展览的虚实交互感知,通过实时叠加虚拟信息拓展展品文化内涵;MR技术结合空间定位技术,支持用户在现实环境中与虚拟器物进行触觉、视觉、听觉多模态实时交互。声学复原层面,融合声学测量与深度学习建模,精准复现汉代乐律体系下的乐器声音特征与演奏技法,结合《礼记·乐记》的乐论思想与《汉书·礼乐志》的文献记载,创编符合汉代音乐美学的展演作品,实现“器—声—境”三位一体的文化复原。
(三)传播层:智能分发机制与全球传播体系。在传播层面,本研究致力于构建以用户认知需求为核心的智能传播生态系统。基于用户行为大数据与多模态语义分析技术,系统构建多维度用户画像,精准识别学术机构、青少年群体及国际受众等不同群体的差异化认知偏好与需求结构。通过博物馆智能App与AR导览系统等终端,实现内容的分众化识别与精准触达。进一步设置用户生成内容(UGC)导向的交互模块,开发虚拟编钟演奏体验、汉代乐调自适应生成与UGC上传共享功能,有效引导公众参与文化再创作与社群传播,形成参与式文化生产闭环。最终,借助元宇宙平台,建立跨时空虚拟礼乐博物馆,突破物理场域与地域限制,推动中华礼乐文化的全球传播与跨文明对话,实现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向“数字化活态传承与传播”的范式转型。
结语:海昏侯墓中的青铜乐器作为汉代礼乐文明的核心物质载体,其数字化阐释应超越形态仿真与技术复现层面,实现由“物质性保存”向“意义性传递”的范式转型。本研究提出的“数字叙事—智能传播”双轮驱动模型,通过历史语境重构、情感化嵌入与智能技术融合,有效克服了传统传播中静态化、圈层化与单向度的问题,为高价值考古资源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借鉴路径。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考古学、计算科学与传播学的深度交叉融合,加强实证层面的传播效果评估与用户体验优化,构建“政—校—产”多元协同的可持续运作生态,从而在数字文明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锴云,张闻捷.帝制与王制:再论西汉海昏侯墓的乐悬制度[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2(12):24-33.
[2]王清雷,徐长青,张玲玲,等.海昏侯刘贺墓青铜乐器测音报告[J].音乐研究,2022(5):32-36.
[3]曹斌,罗璇,侯宜斐,等.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铜器[J].文物,2018(11).
[4]胡毅捷,李文欢,胡东波.江西海昏侯墓主椁室出土青铜器制作工艺初步分析[J].南方文物,2021,003:209-2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4年度项目“海昏侯墓青铜乐器数字叙事与智能传播研究”(项目编号:YS24210)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