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试论高校教师教学道德规范及其践行
陈蕊
文章字数:2979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科研道德、管理道德和教学道德,抓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思想文化保障,其中教学道德是为师之本,是高等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着力于研究教学道德方面的规范及其践行,教学失范行为的恶劣影响是深远重大的,笔者将就此诠释如何规范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实践路径涵盖以下两点:优化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重视制度建设,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
   关键词:教学道德;高等教育;教师;行为规范
  人民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道德,会引发教师群体的道德新风尚,从根源上影响教学水平、学校的风貌等。教师一旦僭越道德水平线,会对整个学校以及在广大学生群体中产生难以轻易消除的负面效应,因此当前我们需要了解教师教学道德的必要性。
   一、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必要性分析
  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教师应当承担起的责任,其中科学研究是源,教书育人是流,教学责任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教学道德的规范,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道德赋能于高校的教学活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教学道德的规范,在培养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时也应当将教学道德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实现。高校发展到今天,所处的社会已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校有对学子的教学要求,还有科学研究的任务以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义务。教学当前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影响,呈现“重教研而轻教学”的现状,但是传统教育事业对教学的影响仍然是重大的。大学的基础性任务是教学,同时还有科研的任务,尽管现在高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日趋提高,但是教学工作依然十分重要,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教学始终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最重要发展线之一。
  (二)教师自身职业发展和道德素质提升的需要。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朝着大众化的方向行进,学校的教学模式会随之而变。现代教育技术大幅度提高,有些观点认为,教师的教学地位似乎在发生动摇,然而教学过程更多地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单纯地知识传递。当代教师的责任甚至比过去更重,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而不仅仅是知识面的宽广。就人才培养而言,教师重视教学道德,个人的教学水平会得到极大提高,有助于其教学能力提升和个人潜质的挖掘。
  (三)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起关键作用。高等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关系重大,它影响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关系着整个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日益增强,要求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而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水准,这一群体是人才的直接培养者,其存在内含基础性的作用。大学生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师如何把握好这个阶段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整体地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高校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着碰撞,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显现,金钱主义至上,导致了部分教师轻道德而重利益,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另外高校对科研的愈加重视,许多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项目上,更是加剧了高校教师道德失范问题,引发了多种道德失范行为。
  (一)敷衍教学工作。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涣散,工作态度消极,仅仅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是一份糊口的工作,以名利的多寡衡量自己的工作价值,丝毫没有对学生和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待教学工作丝毫不作为,能多敷衍就多敷衍,对待学生也是视为巨大的负担,在工作中态度十分消极。
  (二)与学生关系疏离。大学是一个崭新的阶段,学生来到大学,除了要适应不同于过去学习方式上的巨大变化,还有到了新环境下的适应问题,有些教师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层情况,对学生的心理和感情需要不闻不问,在学生需要关心和关注的时候漠视之,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三)缺乏教育伦理修养。21世纪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人才资源相对饱和的时代,但是在个人道德品行上仍然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情况,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言语粗鲁,热衷于夸夸其谈,不切实际吹捧自己,甚至在课堂上公开贬低其他教师,披露他人个人隐私,完全忽视了为人师表应当遵循的谨言慎行和以身为范的原则,这些教师完全违背了教育者的初衷,是需要被清除出教师队伍的,因为他们高度缺乏基本的教育伦理修养。
   三、高校教师道德失范的应对路径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作为高校教师,其身上肩负着重任。高校教师应当对内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对外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以期达到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要求。在政府、教育行政机关、高校三方合力之下,提升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自我约束力,从而促进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提高。
  (一)优化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在全社会树立公正、诚信的风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促进优秀思想文化入脑入心。通过国家层面的制度规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新风尚,建立起一个优良的外部环境,从而培育出更多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力量。在促进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加强高校教师自身的道德沉淀,也能使高校教师的道德规范得到优化。以上是谈论社会大环境下优化社会风气,在象牙塔内更要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在校园内加强宣传,开展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的宣传活动,形成好的校园风气,让尊师重教在校园内能够得到高度重视。其次,学校要从多方面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让教师能够全心全意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自身的教学道德。最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心目中的好教师”演讲比赛,让学生对教师的关注和关爱得到集中展现,也可以开展探望老教师等活动,提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让学生不忘无私奉献的好教师。
  (二)重视制度建设,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在职称评审条件中,重点突出教学工作的权重,还可以要求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产出教学研究成果和文章等。在职称评审改革中,要做到既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又重视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高校对科研能力强但教学相对普通的教师也要予以重视,对教师职称评定实行精细化分类管理,实现人尽其才,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和谐。在高校中,科研奖惩制度有标准化模式,而教师教学道德却缺乏完善的评价系统,二者相比相形见绌。可见,在高校,科研始终占据中心地位,高校对教学道德和教师在教学质量方面的努力对比科研高校的重视和认可相对较弱。但教学始终是高校教师工作的中心,却没有一套完整的、能与科研工作评价系统相匹配的教学道德工作评价系统。有效的评价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教师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为高质量教学提供保障,保证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推动高校工作发展。
  上述从职称评审制度和综合性教学评价系统两方面约束教师教学道德,还可以建立教师道德评价机制认可其教学付出。2014年10月,针对高校教师师德冲突问题,教育部首次提出教师师德禁止行为“红七条”,并收录于《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六大长效机制,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教师教学道德评价的制度化、规范化是教师教学道德建设重要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