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强化“三个融入”,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文章字数:244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了重要文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深入落实五育并举需要首先抓牢抓实思想政治教育,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长期奋斗中创造、凝练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鲜活资源。昆明医科大学近年来积极探索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融入课程、融入实践、融入文化,发挥其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创新课堂教学,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课程融入
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学校医科特色资源融入“第一课堂”。一是充分发挥思政课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主阵地作用。充分挖掘整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医学生教育教学相关内容并精准链接到课堂中。如,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筑牢医学生理想信念之基;将苏区精神、红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西迁精神等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五史”课程,让宝贵的党史、国史精神财富深刻融入新时代医学生的血脉之中;将科学家精神、抗疫精神、劳模精神、雷锋精神等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培育医学生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强化学风建设;将脱贫攻坚精神、“三牛”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与时俱进学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同时,在课程中增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我来讲”类型的观摩和操练环节,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进一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入脑入心。二是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协同育人作用。结合医科院校特色育人资源,充分发掘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的价值结合点,引导医学生树立优良学风及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如,持续推进学校“凡星闪烁-仁医良师”思政品牌建设。在传染病学、病原免疫学、生理学等医学专业课程讲授之初增加学科发展史脉络及学科奠基人、关键人物的事迹讲述,感恩追思投身医学、无私奉献的杏林名师,传承医学生不忘历史、铭记先辈、尊重科学、无私奉献等精神。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融入“五育”课程之中。将建党精神、抗战精神、抗洪精神等融入德育课程,持续夯实青年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将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融入智育课程,培养尊重科学、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医风;将南泥湾精神、长征精神、女排精神等融入体育课程,锻造医学生坚强意志,培养团队精神;将塞罕坝精神、丝路精神等融入美育课程,提升医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将北大荒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劳育课程,鼓舞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培养劳动技能。
二、拓展课外实践,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实践融入
坚持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学校医科特色资源融入“第二课堂”。一是在日常宣教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力量。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带头、引领作用,创建具有鲜明“红色基因”特色的学生主题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活动。二是在社会实践中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用好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昆医榜样”职业道德实践教育基地等,根据不同专业医学生实习的个性化特点,结合学校医学资源,依托“三下乡”“研学营”“主题团日”“主题党日”等载体,探访本地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革命烈士故居等红色遗址,在探访红色遗址、传承红色基因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堂走向深入。三是在志愿服务中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发展,紧扣思政实践教学目标,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实践调研、主题教育、实习实践等活动,选派学生前往实践基地、基层医院,积极开展践行党的伟大精神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志愿实践,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自豪感。
三、丰富校园文化,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文化融入
坚持以文化人与启智润心紧密结合,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学校医科特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打造红色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广泛地融入校园整体设计风格,融入标志性建筑、雕塑、公示牌、宣传栏、文化墙、广场、走廊等,在图书馆、校史馆、人体科学馆、医学·人文馆、档案馆等极具生命科学与医学文化特色的文化场所的陈列和讲解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内容,润物无声地宣传党的伟大精神。设计开发一批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元素的文化产品。二是搭建红色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AR等新技术手段,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等红色资源进行数字化搜集、存储、处理和展示,建设沉浸式、体验式、可互动的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在学校官方媒体、班级、团支部、党支部微信群及QQ群等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教育,实现“线上”与“线下”多渠道学习,打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宣传学习的新阵地。三是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充分挖掘学校蓝瑚、李秉权、胡素秋、何黎等教授及各直属附属医院在疫情防控中涌现的先进人物,深入浅出地阐释教育家精神、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引导青年医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把个人的学习和事业追求与服务国家需要相结合,练就精湛的医术,以精医济世之为,行大医之道。
课题项目:本文系昆明医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中心、党建研究中心课题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YD-JZX24303)成果。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一、创新课堂教学,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课程融入
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学校医科特色资源融入“第一课堂”。一是充分发挥思政课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主阵地作用。充分挖掘整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医学生教育教学相关内容并精准链接到课堂中。如,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筑牢医学生理想信念之基;将苏区精神、红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西迁精神等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五史”课程,让宝贵的党史、国史精神财富深刻融入新时代医学生的血脉之中;将科学家精神、抗疫精神、劳模精神、雷锋精神等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培育医学生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强化学风建设;将脱贫攻坚精神、“三牛”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与时俱进学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同时,在课程中增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我来讲”类型的观摩和操练环节,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进一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入脑入心。二是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协同育人作用。结合医科院校特色育人资源,充分发掘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的价值结合点,引导医学生树立优良学风及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如,持续推进学校“凡星闪烁-仁医良师”思政品牌建设。在传染病学、病原免疫学、生理学等医学专业课程讲授之初增加学科发展史脉络及学科奠基人、关键人物的事迹讲述,感恩追思投身医学、无私奉献的杏林名师,传承医学生不忘历史、铭记先辈、尊重科学、无私奉献等精神。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融入“五育”课程之中。将建党精神、抗战精神、抗洪精神等融入德育课程,持续夯实青年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将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融入智育课程,培养尊重科学、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医风;将南泥湾精神、长征精神、女排精神等融入体育课程,锻造医学生坚强意志,培养团队精神;将塞罕坝精神、丝路精神等融入美育课程,提升医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将北大荒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劳育课程,鼓舞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培养劳动技能。
二、拓展课外实践,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实践融入
坚持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学校医科特色资源融入“第二课堂”。一是在日常宣教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力量。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带头、引领作用,创建具有鲜明“红色基因”特色的学生主题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活动。二是在社会实践中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用好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昆医榜样”职业道德实践教育基地等,根据不同专业医学生实习的个性化特点,结合学校医学资源,依托“三下乡”“研学营”“主题团日”“主题党日”等载体,探访本地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革命烈士故居等红色遗址,在探访红色遗址、传承红色基因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堂走向深入。三是在志愿服务中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发展,紧扣思政实践教学目标,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实践调研、主题教育、实习实践等活动,选派学生前往实践基地、基层医院,积极开展践行党的伟大精神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志愿实践,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自豪感。
三、丰富校园文化,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文化融入
坚持以文化人与启智润心紧密结合,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学校医科特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打造红色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广泛地融入校园整体设计风格,融入标志性建筑、雕塑、公示牌、宣传栏、文化墙、广场、走廊等,在图书馆、校史馆、人体科学馆、医学·人文馆、档案馆等极具生命科学与医学文化特色的文化场所的陈列和讲解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内容,润物无声地宣传党的伟大精神。设计开发一批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元素的文化产品。二是搭建红色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AR等新技术手段,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等红色资源进行数字化搜集、存储、处理和展示,建设沉浸式、体验式、可互动的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在学校官方媒体、班级、团支部、党支部微信群及QQ群等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教育,实现“线上”与“线下”多渠道学习,打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宣传学习的新阵地。三是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充分挖掘学校蓝瑚、李秉权、胡素秋、何黎等教授及各直属附属医院在疫情防控中涌现的先进人物,深入浅出地阐释教育家精神、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引导青年医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把个人的学习和事业追求与服务国家需要相结合,练就精湛的医术,以精医济世之为,行大医之道。
课题项目:本文系昆明医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中心、党建研究中心课题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YD-JZX24303)成果。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