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版
发布日期:
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认识的演进与启示
阮超群 李雨晴
文章字数:2983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语境下认识资本,分了很多维度,最典型的有生产力维度,伦理维度、劳资关系维度、社会关系维度、资本的运动发展变化维度……。体现了认识资本的辩证性、系统性、科学性。正是资本集重要性、复杂性、积极性、消极性于一体,马克思穷尽了毕生经历,从多种维度研究资本,写出了《资本论》这一伟大的传世经典。为此,他得出结论:资本不是一个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经常处于变化的有机体。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中国共产党对资本的认识,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可以进行具体分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的认识,体现了一个演进的过程。
  一、党在幼年时期对资本的初步认识。
  1、党在幼年时期对资本认识的途径。早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的认识还主要依托文本,而且认识重点聚焦在劳资关系维度。早期,李大钊通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其中重点介绍了《资本论》中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等许多重要思想。这一时期,党对资本的认识,主要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思想家的文本,获得对资本的理性认识,还不能有机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国情,在初步把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规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的基础上认识资本;党对资本的认识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决议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因而,党在幼年时期,对资本的认识难免出现局限性、片面性。随着毛泽东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对资本地认识有了更多的领会,尤其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对资本的认识逐渐深入。
  2、开始从资本的视角分析新民主主义国情。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本质。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够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情变化的最根本点。一方面,在中国持续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受西方列强的入侵,其不崇尚深度分工的稳定性生产方式破坏了,随之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是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国情在经济领域的鲜明特征。另一方面,资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性,让原来独立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此,毛泽东从资本角度分析中国国情:“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据权威资料记载,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一年,“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15%左右”根据党的早期领导人蔡和森等人文献记载,他们更多从马克思劳资关系、剩余价值视角,定义资本的方法来认识新民主主义资本,即《资本论》中关于资本扩张、资本主义灭亡、资本主义剥削等观点,虽然有利于动员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但并没有从中西国情、中西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状况以及由此对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出发,分析新民主主义资本在中西之间的差异,他们甚至认为世界已经成为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部分。通过对《陈独秀文集》《李大钊全集》等文献研究发现,早期的共产党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对中西经济形态中资本的差异性认识还是缺乏深刻性的。
  3、能够关注中国经济内部各种资本形态,区分各种资本的差异。《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开篇之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就对中国新民主主义资本形态进行了科学区分。比如认为买办资本是附属帝国主义的,民族资本是附属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这种区分,从理论看,是一次重要的术语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对资本认识的重要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尤其是依托《资本论》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的中国化实践。这是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两个结合”,对资本认识的一次成功实践。有了这种认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对资本认识的突破(1935-1945)。
  1、利用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之间的矛盾打击法西斯资本。遵义会议前后,世界资本主义运动处于一个关键期。回顾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资本发展历程,发现资本运行经历了工场手工业阶段、机器大工业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又称资本帝国主义)阶段,其异化形式是法西斯资本。形成法西斯资本的根本原因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为转嫁危机,获取巨额利润,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向外扩张,国家之间获利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引发了不同资本帝国主义主义国家资本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为了摆脱国内资本发展的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法西斯集团,鉴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资本的矛盾,尤其是法西斯资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殖民地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中国共产党利用上述矛盾,对帝国主义资本采取了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比如同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法西斯帝国主义资本,重点针对德意日法西斯资本,坚决打击日本法西斯资本。
  2、将保护民族资本作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内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内部关系是:鉴于垄断资本操纵国计民生,通过制造通货膨胀等恶劣手段,掠夺人民财富,在中国社会制造了无数民生灾难。因而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反对垄断资本主义,提出了“节制资本”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时期的资本实践表明:如果不加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国情,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因而在资本具体实践上,要将体现明显垄断性特征的大工业资本、大银行资本、大商业资本纳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有,成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反之,对不操纵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资本采取不禁止的方针。这一资本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在生产力落后的中国,为一度存在的垄断资本、帝国主义资本对中国社会发展形成的严重障碍,通过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这一形式,较好地扫清了其阻碍生产力发展严重障碍。这一时期的资本实践,用政策的手段打击了垄断资本,支持了民族资本主义资本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保护的,而民族资本也不负众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为前线战场的人民军队提供了产品、物资、药物、生活必需品等,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前线的重要后勤支持。
  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资本的认识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考察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认识的历史演进,中国共产党能够从资本视角分析新民主主义国情,能够关注中国经济内部各种资本形态,区分各种资本差异,利用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之间的矛盾,打击法西斯资本,将保护民族工商业资本作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内容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国情的资本理论独创。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的认识演进对于我们今天历史地、发展地、辩证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存在的各类资本及其历史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对资本认识的历史演进研究(1921-1949)”批准号:24BDJ036。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阮超群,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安徽省人文社科项目多项。
  李雨晴,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