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版
发布日期:
以工匠精神赋能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俞海燕
文章字数:2449
  “工匠”一词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时期,其形成与手工业的技术发展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手工艺行业的制度汇编,其蕴涵的工匠精神已延续数千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加剧,生产效率极大提高,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工匠精神一度被边缘化。进入新时代,为适应制造强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等社会经济需要,工匠精神再次回归到大众视野,在各行各业的作用日益凸显。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已经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平台和工匠精神传承创新的前沿阵地,职业院校应从校园文化营造、课程体系优化、产教融合制度保障、“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力,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造就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厚植工匠校园文化,培育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首先表现为爱岗敬业,强调劳动者对职业的高度热爱和全心投入。职业院校应从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入手,将敬业乐业贯穿校园文化建设方方面面。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可在学校道路、宿舍、食堂、教室等处设置工匠文化长廊,展示古今中外著名工匠的作品图片,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大国工匠的事迹以及工匠精神的名言警句。如奋战在焊接工艺研究和操作技术开发一线的大国工匠艾爱国、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孙景南、中国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第一人姜妍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文化的熏陶。在精神文化培育方面,定期开展工匠精神系列活动,如举办大国工匠进校园、工匠精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主题团日等活动,选树身边的“工匠榜样”、“工匠之星”,如长三角大国工匠人物汪愿涵、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李云龙等,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和成长历程,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带动更多学生增强爱岗敬业的职业使命感。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强调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工匠精神强调精益求精,要求从业者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每一个细节中,追求极致完美,同时永葆创新活力,紧密对接社会发展新业态、企业新规范、新流程、新技术。职业院校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追求专精特新,将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贯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首先,优化理论课程设置。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把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融入相关课程模块,注重学生素质拓展。如在智能制造学院开设的精密加工课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在机械加工中哪怕是微米级的误差都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在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课程设计中,准确定位机器人的关节精度、末端执行器的定位精度等,让学生理解其定位精度达到亚毫米级甚至更高。其次,规范实践课程操作。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作用。实训基地要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标准进行布局和管理,张贴安全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工艺流程等标语和图表,重视规范化操作流程,严格实践标准,对每一次操作做到精益求精,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精神品质。
  推进产教融合,倡导求实创新的职业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在迈向制造强国的征程上,以求实为基础、以创新为导向的职业态度是无数工匠们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大国重器绝非高不可攀,而是要立足平凡岗位日复一日、踏踏实实,在此过程中不断追求创新突破,攻克一个个“卡脖子”技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坚持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相联,锚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将求实创新的职业态度渗透到的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和人才链之中,打造联合劳模大师、各行业能工巧匠和其他各类人才汇聚一堂的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产教融合模式多样,包括“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例如在职业院校成立“比亚迪产业学院”“奇安信网络服务中心”等,旨在聚焦企业技术需求,加强专业与产业的深度合作,在工学交替实训中强化技能型人才求实创新的职业态度,凸显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前沿性。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弘扬德技兼修的道德准则。以德为本、寓德于技,德技兼修是工匠精神的精神品质。道德层面上的“德”和技术层面上的“技”,是大国工匠将技艺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的重要准则,从业者除了技术高超,还需具备如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等道德品质,两者构成工匠精神的内核。职业院校弘扬道技合一的匠人品质,需要锻造一支“教师与技师并重”“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师资队伍。他们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实操,其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可以在校内实践、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等校企合作方面发挥领头羊作用。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传承和弘扬德技兼修的匠人品质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厚植师德师风文化。要在全社会厚植践行高尚师德、心系爱国情怀、恪守职业道路、坚定职业理想的师德师风文化,教育广大职业院校教师以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技术能手、企业模范为标兵,以大爱感染学生、以技艺传承学生,当好学生引路人。另一方面,改善师资结构。职业院校师资来源、规模类型的多元化,对培养学生的匠人品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注重吸收德艺双馨的优秀企业行业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设置一定比例的产业导师等特聘岗位,突出职业能力和匠人素养,将高尚情操、精湛技术融入教学,努力推动企业最新技术与职业院校双向流动。
  作者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sztsjh-2024-1-29)、安徽省质量工程研究项目(2024szcx002、2024sxzzjy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