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9版
发布日期:
深挖大别山民歌的育人价值让红色基因浸润心灵
俞海燕
文章字数:196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大别山民歌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育人价值,是指引我们党和人民凝聚奋斗力量,战胜外来强敌的精神动力。深挖大别山民歌的育人价值,对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浸润心灵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铭记苦难历史,厚植爱国情怀
  历史上,大别山地区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十分残酷,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方式对底层贫苦农民进行剥削,普通的百姓甚至需要通过卖儿卖女来偿还因借贷而产生的巨额金钱。贫苦的劳动人民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反抗斗争。20 世纪初,革命的萌芽在这里生长,长达三十年的革命斗争也由此拉开帷幕,特殊的革命历史背景,让红色歌曲在这里涌现出昂扬的生机,直至今日依然传承。如《穷人小调》:“穷人真是苦呀哎哎哟,衣破无布补呀哎哎哟,忍饥受饿说不出,娘呵!瘦得皮包骨呀哎哎哟……”这些都是劳苦大众悲惨的生活境遇,他们控诉着这个吃人的社会,通过民歌小调这种形式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平等,尽管调子有些深沉,但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经典红军民歌《送郎当红军》《当兵就要当红军》《红军个个是英豪》《红军与穷人鱼水情》等,生动反映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和革命精神,深情表达了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又如《歌唱大别山》中“大别山烈火燃,创建了根据地鲁豫皖……”简洁有力的歌词,高度概括了大别山地区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重要地位和无数英雄儿女的壮烈牺牲。通过传唱这些歌曲,深入挖掘其内涵特质,可以帮助我们穿越时空,触摸历史发展的脉络,真切体会到革命胜利和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进一步增强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感。
   二、涵养道德情操,塑造健全人格
  大别山民歌兼具审美和育人价值,不仅是特定历史的记录,更是道德情感的富矿。像《五更调》、《哥哥去当兵》这类歌曲,以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生动诠释了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如《穷人不离共产党》《大别山抒怀》《桂花开放闪金辉》等歌曲集中表达了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感人画面,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的道理。在党的领导下,翻身解放的人民群众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各地欢欣鼓舞,用歌曲唱出心中的激动和喜悦,一曲曲胜利赞歌传遍了大别山。《八月桂花遍地开》《鄂豫皖赞歌》《十二月大改变》等民歌,集中赞颂了在新生政权领导下的崭新变化,歌颂了人们对新制度、新社会的热烈拥护的真挚感情。当我们唱起《八月桂花遍地开》,眼前仿佛浮现出苏维埃政权在大别山区蓬勃兴起的热烈场景,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伟大精神。这些歌曲中传递出的爱国情怀、集体主义、敢于斗争等道德品质,是培育青年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宝贵资源,让他们深刻理解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学会关心他人、关爱集体,涵养为党、为人民的高尚品德,培养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意志品质,进而塑造健全人格。
   三、传承地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作为地域文化与革命文化融合的结晶,宛如一条坚韧的传承纽带,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大别山红色歌曲是一部生动鲜活的革命史书,体裁丰富多彩,有许多反映历史重大事件和现实生活的小调,有揭露旧社会、启发工人农民的,有动员群众参加红军、歌唱红军打胜仗、歌唱苏维埃政府、歌颂共产党、歌颂暴动胜利的等。每一种体裁、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都传承着地域文化,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大别山民歌中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富含地域文化元素的歌词,民歌《董必武回黄安》叙述的是董必武同志从武昌回到了家乡黄安具,在大别山建立了党组织,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的打仗,女的送饭。”这首歌谣揭示的正是著名的“黄麻起义”,唱出了广大民众万众一心闹革命的宏伟场面。据资料记载,黄安革命歌谣是鄂豫皖苏区歌谣的原始发祥地,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好风光》,以欢快的旋律带人们回溯苏区岁月,感受军民齐心劳作的和谐场景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如《打游击》中“群众送情报,战士守山头,同心协力把敌斗”的内容,展现出军民在艰苦环境中相互信任、彼此支援的默契。这些歌曲让青年学子明白无论是革命年代的克敌制胜,还是和平时期的发展建设,团结互助是不可或缺的力量。青年学生在传唱这些歌曲时,不仅能铭记革命历史,更能感受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传承,有助于凝聚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发展。
  作者单位:俞海燕安徽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安徽民歌中的百年党史研究
  (AHSKQ2021D70)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