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从“知情意行”到“坚定信仰”
文章字数:1025
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想的引领,更是心灵的塑造。“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的核心命题。心理学中经典的“知情意行”理论,揭示了一条将知识转化为坚定信仰的有效路径,为提升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在理论认知中筑牢思想根基
认知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思政教育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通过系统且生动的理论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知。这一阶段需要摒弃枯燥的单向灌输,转而运用案例教学、对比分析等方式,将宏大的理论转化为可理解、可感知的知识体系。正如心理学强调“认知建构”的重要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主动搭建对国家、民族的理性认知框架,而这正是信仰大厦最坚实的基石。
二、在情感共鸣中升华价值认同
情感是连接认知与行为的桥梁。如果理论知识只停留在脑海,未能引发内心共鸣,那么它永远是外在的、疏离的。思政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感人的英雄事迹、鲜活的时代故事,创设真实的情感情境,让学生在情感触动中拉近与理论的距离,进而从“理解”升华为“认同”。
三、在意志锤炼中坚定理想信念
从“情感认同”走向“行为实践”,需要“意志”的持续支撑。意志是为实现目标而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在思政教育中,它体现为学生面对多元思潮碰撞、现实挑战时的政治定力与道德韧性。当前,部分学生易因外界干扰产生困惑与动摇,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锤炼学生的精神意志:通过讲述革命先辈在艰难困苦中百折不挠的事迹,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迎难而上、直面考验,帮助他们将一时的情感感动固化为长久的信念坚守,将脆弱的情绪冲动升华为坚定的理想信念。
四、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信仰的最终落脚点。心理学认为,行为不仅能体现认知和情感,更能反过来强化它们。思政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必须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中亲身感受理论的伟力、体会奉献的价值、确认信仰的方向。
结语
归根结底,思政教育是一个遵循心理规律的“浸润”过程。它始于理性的“知”,动于感性的“情”,固于坚定的“意”,最终成就于自觉的“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自觉运用这一规律,让思政教育更加精准地触达学生心灵,引导青年学子完成从知识接收到情感认同,再到意志坚定,最终付诸行动的完整转化,将他们培养成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经济学院
一、在理论认知中筑牢思想根基
认知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思政教育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通过系统且生动的理论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知。这一阶段需要摒弃枯燥的单向灌输,转而运用案例教学、对比分析等方式,将宏大的理论转化为可理解、可感知的知识体系。正如心理学强调“认知建构”的重要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主动搭建对国家、民族的理性认知框架,而这正是信仰大厦最坚实的基石。
二、在情感共鸣中升华价值认同
情感是连接认知与行为的桥梁。如果理论知识只停留在脑海,未能引发内心共鸣,那么它永远是外在的、疏离的。思政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感人的英雄事迹、鲜活的时代故事,创设真实的情感情境,让学生在情感触动中拉近与理论的距离,进而从“理解”升华为“认同”。
三、在意志锤炼中坚定理想信念
从“情感认同”走向“行为实践”,需要“意志”的持续支撑。意志是为实现目标而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在思政教育中,它体现为学生面对多元思潮碰撞、现实挑战时的政治定力与道德韧性。当前,部分学生易因外界干扰产生困惑与动摇,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锤炼学生的精神意志:通过讲述革命先辈在艰难困苦中百折不挠的事迹,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迎难而上、直面考验,帮助他们将一时的情感感动固化为长久的信念坚守,将脆弱的情绪冲动升华为坚定的理想信念。
四、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信仰的最终落脚点。心理学认为,行为不仅能体现认知和情感,更能反过来强化它们。思政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必须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中亲身感受理论的伟力、体会奉献的价值、确认信仰的方向。
结语
归根结底,思政教育是一个遵循心理规律的“浸润”过程。它始于理性的“知”,动于感性的“情”,固于坚定的“意”,最终成就于自觉的“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自觉运用这一规律,让思政教育更加精准地触达学生心灵,引导青年学子完成从知识接收到情感认同,再到意志坚定,最终付诸行动的完整转化,将他们培养成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