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版
发布日期:
科技创新赋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班庆凤 庞铭辉
文章字数:2057
  在数字化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科技创新是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以科技创新驱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战略支点,又是破解经济发展中资源约束、发展转型等困境的重要举措,更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为此,深入探析科技创新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夯实政策引导和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政府制定并实施系统性政策支持,是促进科技创新、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推进。其一,强化政策引导的科学性与协同性:需立足国家不同时期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同时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结合本地特色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此外,通过分析国家科技政策对不同行业的扶持导向,明确重点支持的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受扶持产业形成集群效应,助力技术突破与场景应用;同时,需统筹考虑不同领域、行业的关联性,确保政策体系的系统性与协同性,避免碎片化发力。其二,构建全方位激励保障机制:通过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实施税负减免、给予信贷倾斜等手段,激发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等创新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拓展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评估指标体系,从研发投入产出比、技术市场转化率等维度衡量创新成果转化效能,着力打造要素自由流动、规则平等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完善产学研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创新产出效应。具体可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拓宽创新平台,聚焦重点产业与领域组建专项攻关联合体,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跨界合作项目,打通研发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建立技术转移快速通道,实现校企研究资源无缝对接;构建科技前沿动态追踪系统,并实施科研人员不定期到企业挂职计划,让科研人员深入了解产品研发、生产、包装、销售全流程,获取第一手市场反馈以优化研发方向。其次,打造民族特色创新平台: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产业、特色产业、特色农业等优势,打造既契合市场需求又能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创新平台。在研发阶段,建立民族特色重点产业实验室,集中攻克技术难题;在应用阶段,成立民族产业创新发展中心,加速创新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让特色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需从培养、引进、激励三方面协同发力。首先,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优化高校学科建设——重点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工程技术、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等学科,培养适应本地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专业人才;打造校企一体化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针对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开展精准化、个性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其次,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结合本地产业需求制定差异化人才引进计划,设立高科技专项人才基金,重点资助领军型科研人才的课题启动与团队建设;构建人才安居工程配套体系,通过设立教育、医疗、住房等绿色通道,解决高层次人才生活居住、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后顾之忧;搭建高端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定期举办“高端人才交流”活动,吸引人才扎根边疆。最后,构建人才激励机制:以科研产出成果为核心评价依据,对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高额奖金、荣誉称号、职称晋升等多重奖励,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对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因此,需要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协同机制。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推进,其一,完善成果转化政策与金融支撑:制定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政策,实施财政贴息与风险补偿联动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构建覆盖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撑体系,降低创新主体的融资成本与风险。其二,提升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培育一批具备技术经纪、价值评估、商业转化等核心能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形成覆盖创新全链条的服务供给体系,为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支持。其三,强化全周期资金支持:建立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的金融支持体系——在早期阶段,设立政府主导的概念验证基金,扶持实验室样机研发与核心技术攻关,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在成长期,引入风险投资机构,通过政府“投早投小”政策引导激发社会资本参与,降低产业发展潜在风险;在成熟期,通过市场化资本引入、产业资源对接平台等多渠道策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价值兑现。
  基金项目: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项目《“十四五”时期广西参与国内大循环策略研究》(文件号:桂宣字[2021]2号)。项目负责人:庞铭辉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