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版
发布日期:
“岗课链通·德技共生”视域下高职思政课“三维嵌入”教学评价体系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梁茵
文章字数:4363
  当前,职业教育进入产教深度融合、内涵提质升级的关键阶段,高职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阵地,其教学评价却面临与产业需求脱节、“德技评价”失衡等现实挑战。“如何让思政课评价从‘课堂内循环’走向‘岗课链协同’,从‘单一知识考核’转向‘德技综合考量’”成为突破课程育人瓶颈的核心命题。本文以“岗课链通·德技共生”育人理念为内核,构建“思政课教学嵌入专业链、实践链、产业链”的三维评价体系,提出“思政课程渗透度-岗位能力适配度-产业价值贡献度”三维评价模型,为高职思政课评价改革提供协同创新范式。
  一、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现存问题分析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在理念、方法与实施层面现存的问题深刻影响着课程育人功能的实现。其一,评价理念仍受传统范式约束,部分高职院校过度聚焦结果性考核,以期末试卷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忽视对学生价值观内化、实践能力及职业素养的过程性评估。其二,评价方法呈现单一化特征,学生自评、互评及社会评价不足,导致评价视角局限,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多元维度。其三,在实施层面,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缺陷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评价指标体系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现有的评价指标多采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维框架,未能凸显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色,职业态度、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评估比重不足;二是评价实施过程存在技术手段使用的浅层化问题,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能力欠缺,导致量化评价与质性分析脱节,未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质性分析,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不足;三是评价反馈机制效能不足,教师缺乏基于评价结果促进调整教学策略的工作机制及积极性,同时学生难以通过评价反馈实现自我认知与能力提升,整个教学过程未能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闭环。
  二、高职思政课“岗课链通·德技共生”教学评价理念分析
  将“岗课链通·德技共生”作为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理念的核心组成部分,体现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与价值诉求。既需通过“岗课链通”实现技术技能学习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又要以“德技共生”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职业场景中的价值引领。高职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评价改革亟待突破传统范式束缚,构建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相适配的评价体系。
  以“德技共生”作为价值内核,其本质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评价“重技轻德”困境的回应。“德技共生”要求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德育要素有机融入技术技能培养全过程,并把这些德育要素的校内教学评价延伸到学生实习、求职、就业和发展等环节,实现“德”与“技”的双向渗透与融合发展。具体而言,需要构建“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效果+技能培养+成才发展”的深度融合的评价机制,并且把“德”的评价指标与“技”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同等比重的量化设计,并贯穿学生学习以及毕业后续发展追踪的全过程。
  以“岗课链通”作为实践路径,其核心在于构建高职思政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动态映射机制,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工作流程的对接,形成“岗位需求、课程模块、技能训练”的教学闭环,确保人才培养精准匹配产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要求。在实施层面,以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所需的德育元素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块化课程设计等手段,使思政课的教学与技能学习训练嵌入真实职业场景,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对职业教育适岗性与针对性的提升作用。
  从系统论视角审视,“岗课链通”与“德技共生”构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双重维度:前者解决“如何培养人”的技术路径问题,后者回答“培养什么人”的价值导向问题。二者的有机统一,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又彰显了其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重使命,同时为高职思政课评价重构提供了方法论支撑。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其本质属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必须与职业岗位需求深度融合。传统思政课评价存在“学科本位”倾向,评价内容聚焦理论知识的记忆与复述,忽视对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的考察。“岗课链通”理念要求思政课评价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和“价值本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德育要素融入职业场景评价。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三维嵌入”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分析
  (一)“三维嵌入”教学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高职思政课“岗课链通·德技共生”的教学评价理念,为构建与之匹配的具体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了指引。构建高职思政课教学“三维嵌入”评价体系,旨在实现高职思政课教学从“课程孤岛”到融入职业教育“产业生态”的跃迁,输送“技术过硬、价值观正”的产业生力军;推动高职思政课真正提供“价值供给”,助力职业教育现代化。
  构建“高职思政课教学嵌入专业链、实践链、产业链”的三维评价体系,即“思政课程渗透度-岗位能力适配度-产业价值贡献度”三维评价模型,对应具体实施载体包括构建思辨日志、实践足迹、价值成长曲线三大模块,形成贯通校内外的评价闭环。该模型以活动理论为支撑,通过三个评价维度的有机融合,构建起立体化的质量保障网络。
  嵌入专业链,构建思政课程渗透度评价。采用内容分析法,建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映射矩阵,将工匠精神、科技伦理等思政要素细化为教学模块,通过高职思政课程内容对专业所要求的思政素养的覆盖率、学生价值认同度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估。思辨日志方面,教师设计“反思脚架”提供标准化问题模板,帮助学生跳出“流水账”式记录:技术选择维度记录“我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案”,伦理冲突维度记录“这个决定是否对某些群体不公平及如何平衡”,职业影响维度记录“如果未来从事这个岗位,我是否会坚持现在的选择”,以此记录关键决策背后的价值观。
  嵌入实践链,构建岗位能力适配度评价标准。借鉴CBE(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构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三维评价框架。实践足迹记录的核心,在于将CBE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可迁移的“三维能力图谱”,捕捉和记录学生操作轨迹,同步记录技术决策背后的价值判断(如安全与效率的权衡逻辑、成本与质量的博弈过程、伦理与技术的冲突选择),最终形成“操作、决策、思维”三位一体的动态档案。
  嵌入产业链,构建产业价值贡献度评价标准。借鉴平衡计分卡(BSC)理论,构建客户(企业)、内部流程(教学)、学习成长(学生)三维评价框架。在产教融合的教学项目中,将技术转化率、专利产出量等硬性指标与团队协作度、文化融入度等软性指标相结合,形成综合价值评估体系。价值成长记录系统以产业链需求为锚点,通过硬性指标与软性指标的有机融合,动态追踪技术人才从“教育场域”到“产业现场”的价值转化轨迹。该系统以平衡计分卡理论为基底,在客户维度量化技术成果的产业穿透力,在内部流程维度锚定教学资源的产业适配度,在学习成长维度刻画人才与产业的融合深度。既为学校提供教育链与产业链耦合度的“体检报告”,又为学生颁发产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成长认证”,提升教学评价中社会评价维度的科学性,推动产教融合从“成果堆砌”向“价值共生”的质变跃迁。
  (二)高职思政课教师要成为教育场景的架构师
  高职思政课教师需掌握构建“历史纵深感与时代洞察力交融、技术驾驭力与人文感知力统一”的教学场景。在教学实践中,打造“理论锚点+技术支点+实践触点”的教学链条,让思政课真正成为照亮学生职业生涯的精神灯塔,发挥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功能。
  理论锚点:作为价值引领的认知根基。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历史纵深、现实观照、未来预判”的三维教学内容构建能力。历史纵深维度,基于唯物史观构建大思政知识图谱,将党史学习教育、行业文化史与专业发展史有机融合,通过梳理工匠精神从手工业时代到智能制造时代的完整演进脉络,分析技术伦理的传承性与时代性;现实观照维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解构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现实问题,建立“问题链、知识链、价值链”的教学链条,针对算法偏见、数据垄断等产业痛点,引导学生运用剩余价值理论、科技伦理原则等进行批判性分析;未来预判维度,依托技术哲学,构建“技术预见、价值预判、教育预演”的教学链条,强化人工智能伦理教学,培养学生应对技术挑战的价值判断能力。
  技术支点:需围绕“掌握数字工具的教育应用逻辑、实现技术工具与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度耦合、建立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融合机制”三方面展开。借助技术开发“思政教师数字能力雷达图”,从“智能工具应用深度”“多模态数据分析精度”“技术伦理敏感度”三个维度进行数字能力画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企业导师合作的“校企双导师制”,由企业工程师提供智能系统开发培训,思政课教师指导价值嵌入策略,共同设计“技术赋能+价值引领”的特色教学案例库;与企业共建“数字思政创新实验室”,思政课教师参与教育元宇宙、数字人等前沿技术的伦理设计,如在虚拟仿真课程中嵌入“价值观冲突情景模拟系统”,通过强化学习算法优化人机交互中的价值引导策略;打造“产业数字伦理教学基地”,设置智能工厂、数字乡村等真实产业场景,教师可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呈现仿真的伦理冲突,开发“技术决策+伦理评估”相结合的教学模块,并转化为教学案例库。
  实践触点:使高职思政课教学从“课堂在场”转向“职业在场”,从“知识记忆”转向“价值行动”。通过构建“职业场景浸润、社会议题思辨、价值行动生成”的三阶实践体系,思政课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认知伦理”到“践行伦理”的跨越,使技术工具理性与职业人文理性在职业实践中深度融合。职业场景浸润方面,基于行业龙头企业真实数据构建“智能制造伦理沙盘”等虚拟实践平台,开发“AR职业伦理导航系统”,在真实职业场景中叠加伦理提示信息,将价值引导嵌入生产流程;在社会议题思辨方面,设计复杂情境中的价值澄清任务,构建涵盖算法歧视、数据隐私、技术垄断等前沿议题的“产业伦理冲突案例库”,引导学生思考、辩论和决策;在价值行动生成方面,构建创新项目孵化器,建立“价值导向的技术创新实验室”,学生以解决真实社会问题为目标设计技术方案,如在“适老化智能产品设计”项目中,学生通过调研获取老年人技术需求与伦理顾虑,运用设计思维方法开发兼顾功能性与人文关怀的适老化App,系统根据用户满意度、伦理争议点数量等指标评估项目价值贡献度。
  综上所述,在高职思政课“岗课链通·德技共生”教学评价理念指导下,创新“思政课教学嵌入专业链、实践链、产业链”的三维评价体系,可破解思政课评价“评非所用、用非所评”的顽疾,实现高职思政课教学真正赋能高等职业院校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大局,为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产业人才提供坚实评价支撑。
  基金项目:2023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地方特色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资源设计可行性研究”(立项号:2023GXSZ174)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