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高校教育技术管理:从“工具应用”到“生态构建”的破局之路
文章字数:1903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入攻坚阶段,高校教育技术管理正经历多维度的深层变革。当前,多数高校仍将教育技术局限于孤立的工具范畴,将工作重心集中在多媒体设备的采购维护、在线平台的搭建运营等硬件层面,对教学模式的系统性革新、管理体系的根本性重构缺乏应有的关注与投入。这种“工具应用”导向直接造成技术与教学目标脱节、资源重复建设、数据孤岛问题凸显。当智慧教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单纯依靠技术工具的简单叠加,已无法回应个性化学习的深化推进、跨学科协作的广泛开展等一系列新需求。高校教育技术管理必须突破重应用轻融合的固有困局,转向“生态构建”的全新范式。这是破解当下难题的关键,也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教育技术管理“工具应用”模式的弊端
高校教育技术管理“工具应用”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资源配置上,许多高校斥巨资构建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却因缺乏配套的内容开发机制,设施利用率低下。技术应用中,教务处推广的在线教学平台、科研处使用的数据分析系统、学工处运行的管理软件各自为政,需要师生反复切换系统,无法实现数据互通,增加了操作负担。能力建设方面,针对教师的技术培训多停留在操作演示层面,鲜少涉及如何将技术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创新;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也缺乏系统性,面对海量信息时难以有效筛选与运用。这种模式下,教育技术非但未对教学形成有效支撑,反而因使用成本过高,加重了师生的技术疲劳。
二、高校教育技术管理从“工具应用”到“生态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工具应用”转向“生态构建”,是高校教育技术管理应对技术迭代与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算法重构知识传递路径,大数据实时追踪学习行为,云计算支撑跨时空教学互动,这些技术渗透推动教育场景突破传统边界。然而,单纯的“工具应用”模式仅能实现技术功能的局部落地,无法回应个性化学习中动态适配的需求,也难以支撑泛在学习中资源无缝流转的要求。“生态构建”的关键在于打破技术、人、资源、环境之间的壁垒,通过系统性协同机制让各要素形成相互驱动的整体,既让技术创新精准对接教学需求,又让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技术支撑下充分发挥,最终形成持续优化的教育服务体系。
可行性层面,我国高校经过多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建成覆盖教学全流程的硬件网络,显著提升了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生的数字素养,为生态构建提供了基础支撑。国家连续出台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明确了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方向,为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更关键的是,多所高校已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开展生态化探索,从课程资源共享到跨学科教学协同,推动实践经验转变为可复制的路径。
三、高校教育技术“生态构建”的具体路径
高校教育技术生态的构建,需要从理念到实践形成闭环。首先,高校应确立师生需求导向的核心原则,通过分层访谈、行为数据追踪等方式,精准捕捉不同学科教师在教学工具选择、不同年级学生在自主学习资源获取上的差异化诉求,以此确定技术引入与功能开发的方向。其次,强化顶层协同机制,由校级层面牵头成立跨部门工作组,涵盖教务处的教学规划、信息技术中心的技术支撑、各院系的学科特色代表,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打破部门壁垒,推动教学数据标准统一、硬件资源跨院系调度。在技术与教学融合层面,既要推进共性场景建设,如利用学习分析系统实现学生学业风险预警,又要鼓励学科特色应用,如引导医学院借助虚拟仿真完成手术实操训练、文学院通过数字人文工具开展古籍文本分析。同时,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师发展体系,既组织常态化技术操作培训,又开设基于真实教学案例的创新工作坊,提升教师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最后,完善全链条保障。技术上组建7×24小时响应的运维团队,应对系统突发故障;制度上出台教育技术应用考核办法,将技术融合成效纳入教学评价体系;经费上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除校级专项拨款外,引入企业合作研发资金,确保生态系统迭代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高校教育技术管理从“工具应用”转向“生态构建”,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阶段,也是高校达成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这一转变涉及教学模式重构、资源配置调整、管理机制革新等多重维度,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高校必须跳出短期效益的局限,以全局视角设计分阶段实施路径,打破部门壁垒,推动技术研发、教学实践、管理服务等环节深度耦合,搭建兼具包容性与适应性的教育技术生态体系,让技术创新真正融入教育肌理。这不仅能激活人才培养的多元可能性,还能为科研突破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服务拓展实践边界。当各方力量形成合力,高校教育技术管理将突破现有瓶颈,在动态调整中开辟出更具生命力的发展空间。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助理研究员
一、高校教育技术管理“工具应用”模式的弊端
高校教育技术管理“工具应用”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资源配置上,许多高校斥巨资构建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却因缺乏配套的内容开发机制,设施利用率低下。技术应用中,教务处推广的在线教学平台、科研处使用的数据分析系统、学工处运行的管理软件各自为政,需要师生反复切换系统,无法实现数据互通,增加了操作负担。能力建设方面,针对教师的技术培训多停留在操作演示层面,鲜少涉及如何将技术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创新;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也缺乏系统性,面对海量信息时难以有效筛选与运用。这种模式下,教育技术非但未对教学形成有效支撑,反而因使用成本过高,加重了师生的技术疲劳。
二、高校教育技术管理从“工具应用”到“生态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工具应用”转向“生态构建”,是高校教育技术管理应对技术迭代与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算法重构知识传递路径,大数据实时追踪学习行为,云计算支撑跨时空教学互动,这些技术渗透推动教育场景突破传统边界。然而,单纯的“工具应用”模式仅能实现技术功能的局部落地,无法回应个性化学习中动态适配的需求,也难以支撑泛在学习中资源无缝流转的要求。“生态构建”的关键在于打破技术、人、资源、环境之间的壁垒,通过系统性协同机制让各要素形成相互驱动的整体,既让技术创新精准对接教学需求,又让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技术支撑下充分发挥,最终形成持续优化的教育服务体系。
可行性层面,我国高校经过多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建成覆盖教学全流程的硬件网络,显著提升了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生的数字素养,为生态构建提供了基础支撑。国家连续出台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明确了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方向,为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更关键的是,多所高校已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开展生态化探索,从课程资源共享到跨学科教学协同,推动实践经验转变为可复制的路径。
三、高校教育技术“生态构建”的具体路径
高校教育技术生态的构建,需要从理念到实践形成闭环。首先,高校应确立师生需求导向的核心原则,通过分层访谈、行为数据追踪等方式,精准捕捉不同学科教师在教学工具选择、不同年级学生在自主学习资源获取上的差异化诉求,以此确定技术引入与功能开发的方向。其次,强化顶层协同机制,由校级层面牵头成立跨部门工作组,涵盖教务处的教学规划、信息技术中心的技术支撑、各院系的学科特色代表,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打破部门壁垒,推动教学数据标准统一、硬件资源跨院系调度。在技术与教学融合层面,既要推进共性场景建设,如利用学习分析系统实现学生学业风险预警,又要鼓励学科特色应用,如引导医学院借助虚拟仿真完成手术实操训练、文学院通过数字人文工具开展古籍文本分析。同时,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师发展体系,既组织常态化技术操作培训,又开设基于真实教学案例的创新工作坊,提升教师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最后,完善全链条保障。技术上组建7×24小时响应的运维团队,应对系统突发故障;制度上出台教育技术应用考核办法,将技术融合成效纳入教学评价体系;经费上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除校级专项拨款外,引入企业合作研发资金,确保生态系统迭代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高校教育技术管理从“工具应用”转向“生态构建”,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阶段,也是高校达成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这一转变涉及教学模式重构、资源配置调整、管理机制革新等多重维度,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高校必须跳出短期效益的局限,以全局视角设计分阶段实施路径,打破部门壁垒,推动技术研发、教学实践、管理服务等环节深度耦合,搭建兼具包容性与适应性的教育技术生态体系,让技术创新真正融入教育肌理。这不仅能激活人才培养的多元可能性,还能为科研突破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服务拓展实践边界。当各方力量形成合力,高校教育技术管理将突破现有瓶颈,在动态调整中开辟出更具生命力的发展空间。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