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智破困局 创新引领
——记淮北矿业副总经理聂政的智能开采攻关之路
文章字数:1722
  在华东广袤的能源版图上,淮北矿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年产能达3000万吨的冶炼精煤生产基地,其发展一直备受瞩目。然而,淮北矿区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犹如一道天堑,横亘在企业发展道路上。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地应力水平高,矿压显现强烈,煤层倾角大,被原煤炭部确定为“难采矿区”。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淮北矿业副总经理聂政带领技术团队,以科技创新的利剑,劈开了这道天堑。
   使命担当 组建创新平台
  “传统开采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走智能化开采之路。”聂政深知肩上的重任。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安徽省智能开采工程研究中心”“深部煤炭资源智能绿色开采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相继组建,为后续技术攻关奠定了坚实基础。
  聂政主持研究的安徽省国资委“极复杂煤层智能化开采关键技术研究”“瓦斯突出矿井掘钻运一体化成套装备与技术研究”等重大项目,犹如一面面战旗,指引着攻坚方向。
   突破瓶颈 实现地质透明化
  “地质条件不明,智能开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聂政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他带领团队率先在“极复杂煤层智能化开采关键技术研究”中取得突破。
  他带领团队研发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去噪技术,创新提出自适应面波衰减法和十字交叉排列去噪技术,显著提升了小型隐伏地质构造的识别能力。在此基础上,团队融合多源地质信息,应用人工智能算法,成功创建了可动态修正的精细化三维地质模型。
  “这就像为地下煤层装上了‘CT’,实现了复杂地质条件煤层的动态预测与精准建模。”聂政形象地比喻道。这一突破,为智能化开采装上了“火眼金睛”。
   智能装备 赋予矿山“智慧大脑”
  有了“透明”的地质模型,如何让采煤装备“聪明”地工作成为聂政思考的下一课题。他创新提出研发基于GIS模型的综采关键装备智能控制系统。
  “我们要让设备学会‘思考’。”在聂政的指导下,团队建立了工作面设备运行信息与GIS模型数据融合架构,构建了采煤工作面智能感知及控制系统。研制出的差异化滚筒自主调节功率采煤机,实现了不停机自主过断层;创新的大倾角“三软”煤层液压支架位姿识别及自适应调整技术,确保了支架群在复杂条件下的稳定运行。
  更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建立了采煤机速度与瓦斯浓度、采动压力的联动判据,实现了灾害监测信息与装备运行的智能联动与安全闭锁。“安全是最大的效益,我们必须将安全融入每一个技术细节。”聂政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
  革新工艺 突破掘进难题
  除了回采,掘进效率同样制约着矿井接续。聂政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在底抽巷掘进和盾构掘进两方面同时发力。
  在瓦斯突出煤层底抽巷施工中,他主持攻关的“掘钻运一体化成套装备与技术”项目,成功攻克了掘、支、运、钻等多工序协同作业关键技术。“取消传统的巷帮钻场,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更使岩巷单进水平提高了50%以上。”聂政介绍说。
  面对极复杂地质条件深井大倾角巷道掘进这一世界性难题,聂政带领团队研发的盾构机安全快速掘进关键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我们形成了国内外首套大倾角煤矿巷道盾构掘进装备与技术,创造了最高月单进508米的纪录。”说到这里,聂政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创新安装 提升工作效率
  在采煤工作面的最后准备环节——重型液压支架安装上,聂政再次展现出创新思维。他首创的综采面“1+2”扩安一体化工艺,彻底改变了传统安装模式。
  “我们创新应用顺山液压支架支护大断面切眼,取代了大量单体液压支柱,实现了从‘单体支护弱护表’到‘液压支架强护顶’的技术飞跃。”聂政详细解释道。这一工艺使每个工作面的投产工期提前10至15天,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成果丰硕 推动行业发展
  在聂政的带领下,这一系列创新成果已在淮北矿区15对矿井成功应用,智能化工作面覆盖率达到72%以上。项目成果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面对成绩,聂政始终保持清醒,“我们的‘淮矿方案’还要继续完善,要为推动整个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从精准地质勘探到智能采掘控制,从灾害智慧预警到高效安装工艺,聂政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在淮北这片热土上书写着科技兴煤的精彩篇章。他的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复杂地质条件智能开采的“卡脖子”难题,更为中国煤炭工业的转型升级树立了标杆。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