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严从生: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蔬菜育种专家
文章字数:1516
    严从生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栽培技术。


  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田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严从生正俯身查看蔬菜作物长势。阳光透过大棚洒在他黝黑的脸上,那双专注的眼睛正在寻找育种工作的下一个突破点。这位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二十多年来始终坚守在蔬菜遗传育种一线,用汗水浇灌出一个个替代进口的优质品种,让农民用上了价格更低、品质更好的国产种子。
  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但长期以来,高端蔬菜种子依赖进口,价格高昂,制约了产业发展。”严从生表示。他带领团队针对蔬菜种源关键卡点展开攻关,创制了小型西瓜,高品质番茄、胡萝卜等系列品种,成功替代进口产品。
  其中,“皖红芯1号”胡萝卜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堪称典范。该品种在萧县等主产区全面替代进口品种后,种子成本从每亩1800元降至800元,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这项成果只是严从生科研工作的一个缩影。他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项目30多项,育成瓜菜新品种(组合)50多个,其中21个通过国家或省级鉴(认)定。
  在辣椒育种方面,严从生与团队一起在国内率先育成紫色辣椒等系列专用型品种,部分取代了进口品种,技术水准跃居省内一流、国内领先。他建立的抗裂西瓜育种技术体系和高品质番茄多性状聚合育种技术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把成果送到田间地头
  作为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严从生深知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价值。他长期深入基层,与菜农交朋友,与农技人员打成一片,年均接待咨询与培训1000多人次。
  2020年疫情期间,蔬菜产销供应受到严重影响。严从生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在遵守防疫政策的前提下,自驾前往岳西、长丰等地,送去300多亩急需的生产用种和肥料。他还指导企业利用闲置苗床生产穴盘菜,积极协调畅通运输渠道,确保新鲜蔬菜能够及时送达社区。
  “我们的使命就是要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这是严从生常说的话。2020年6月,阜南县王家坝泄洪区退水后蔬菜抢补种面临困难,他积极协调调运30多万株种苗和20吨生物菌有机肥支援当地,帮助灾后恢复生产。当年11月,补种的西兰花、辣椒等蔬菜喜获丰收,这一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科技扶贫结出硕果
  严从生和团队长期深入大别山区等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在岳西县,他指导发展高山生态型蔬菜产业,其中岳西茭白已成为全国十大扶贫产业典型案例,带动近5万农民脱贫致富。如今,全县90%以上的蔬菜种植户住进了新楼房,一幢幢“蔬菜别墅”“茭白楼”成为当地亮丽的风景线。
  “想做好育种工作,一要有毅力,二要有情怀,三要有创新。”严从生总结自己二十年工作经验时说。他带领团队培育的瓜菜新种质达300多份,新品种(组合)60多个,参与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7项。这些成果已在安徽、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区市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为农民净增收超过20亿元。
   面向未来再出发
  尽管已获得农业农村部和安徽省重点人才、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省直机关敬业奉献模范、安徽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严从生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他表示,今后将围绕高质高效农业强省建设和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开展优质多抗瓜菜突破性品种选育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
  “我们将重点打造集新品种研发、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开发、新模式应用为一体的瓜菜生产标杆园,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瓜菜产业提升,为安徽省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力量。”严从生展望道。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严从生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在他看来,育种不仅是技术工作,更是一种使命——让中国农民用上更好的种子,让中国人吃上更优质的蔬菜。在这条绿色长征路上,他仍在不断前行。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