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新时代青年美好生活观的精神向度与价值重构
火箭军工程大学政治系 何婉依 周阳
文章字数:2444
  引言
  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潮头,中国青年所面临的不再是物资匮乏的挑战,而是在物质相对丰裕之后,如何定义与追寻真正“美好生活”的精神叩问。当消费符号与虚拟世界构筑的繁华表象日益遮蔽生存的真实图景,当个体欲望的无限膨胀与意义追问的普遍焦虑交织弥漫,新时代青年美好生活观的形塑便成为一项深刻而紧迫的时代命题。其本质不仅关乎个体福祉,更牵连着民族复兴的根基与未来。唯有深入探究其精神向度,进行深刻的价值重构,青年方能在时代洪流中锚定坐标,真正书写属于自己的、无愧于时代的华彩人生。
  一、当下青年美好生活观的精神向度困境
  审视当下青年精神世界的深层肌理,可见几重鲜明的向度困境正构成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阻滞。其一,物质丰裕与意义虚无的悖反。当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生活的重心本应自然转向精神价值的探求。然而,消费主义的持续浸染将“美好”悄然置换为对商品符号的占有与追逐。在欲望被不断制造与满足的循环中,生命体验趋于浅表化与碎片化,深层的意义感、价值感却日渐稀薄。这种“饱暖”之后“思”何物的迷茫,成为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精神症候。
  其二,个体价值彰显与公共精神疏离的张力。现代性所高扬的主体性,无疑赋予了青年追求个性、实现自我的强大动力。但过度聚焦“小我”,片面强调个体权利与感受,容易滑向对社会责任与公共福祉的淡漠。当“精致的利己主义”成为部分青年的潜在心态,个体生命与国家、民族宏大叙事的联结便可能被削弱,美好生活的社会性与共享性维度遭遇挑战。
  其三,虚拟生存的沉浸与现实参与疏离的割裂。数字技术构筑的虚拟空间以其高度的沉浸感、即时满足和自由表达,为青年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栖息地。然而,过度沉溺其中可能导致对复杂现实生活的逃避,弱化在真实社会关系中的情感投入与实践能力。虚拟世界中的“点赞”狂欢难以替代现实中的守望相助与责任担当,这种割裂感正侵蚀着美好生活所必需的、在真实互动中构建的归属感与共同体意识。
   二、新时代青年美好生活观的精神向度重构核心
  面对以上困境,重构新时代青年美好生活观的精神向度,必须指向一种更为整全、深刻与可持续的价值图景。其核心在于实现三重根本性的跃迁:
  其一,超越物质丰裕的桎梏,确立精神充盈为美好生活的核心支柱。美好生活绝非物质消费的单向度膨胀。它要求青年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自觉将精神世界的丰盈、心灵境界的提升置于核心地位。这意味着对知识、智慧、艺术、美德等精神价值的深度追寻与内在体验。倡导通过阅读经典、涵养人文、审美实践、省思生命来滋养心灵,在奋斗的历程中体味创造的尊严与成长的喜悦,在服务奉献中感受价值的升华与精神的富足。唯有精神家园的坚固,才能赋予物质存在以真正的意义光辉,抵御消费主义带来的心灵空洞化,使青年在浮华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澄明与坚定。
  其二,超越个体中心的藩篱,构建小我与大我交融的生命共同体意识。真正的美好生活,必然存在于个体与集体、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共振之中。青年需深刻地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相连,要将“小我”的奋斗融入“大我”的洪流。这要求超越狭隘的自我实现观,将个人的理想、才华与激情投入到服务社会、振兴民族、贡献人类的伟大实践中去。在社会责任的担当中感受归属与力量,在集体价值的实现中确证个体存在的意义。唯有如此,个体生命才能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获得深度与厚度,青年方能从“原子化”的孤独中解放出来,在共同体温暖的怀抱中,体验超越个人得失的、更为深沉恒久的美好与幸福。
  其三,超越被动享乐的迷思,高扬奋斗创造作为实现美好的根本路径。美好生活绝非唾手可得的现成之物,亦非感官刺激的简单堆砌。其本质在于通过主动的奋斗、持续地创造,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确证自身力量与价值。青年当摒弃“躺平”心态与对“捷径”的幻想,深刻理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至理。无论是知识的求索、事业的开拓、技术的创新,还是日常工作中的精益求精、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坚守,都是创造价值的实践场域。正是在这种充满主体性的创造活动中,青年才能体验存在的深度、尊严的崇高,收获物质回报难以企及的精神满足与成就感。奋斗与创造,是连接理想与现实、个体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坚实桥梁,是通往真正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三、新时代青年美好生活观价值重构的实践路径
  实现青年美好生活观的精神向度重构,是一项需要国家、社会与青年自身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
  制度环境的优化是基础保障。国家需致力于营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畅通青年向上流动的渠道,切实解决其在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的现实关切,为青年追求美好生活解除后顾之忧,筑牢物质根基。
  价值引领的深化是思想引擎。教育体系与社会宣传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其中的奋斗观、幸福观、集体观。通过生动讲述民族复兴征程中一代代奋斗者的故事,展现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伟业的壮丽图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事业观、幸福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
  青年主体的自觉修为是内在动力。外因终需通过内因起作用。青年自身需增强主体意识,主动进行精神世界的“供给侧改革”。这包括:持续学习,提升明辨是非、洞察本质的思维能力;躬身实践,在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行动中深化认知、锤炼品格;加强内省,在多元价值碰撞中坚守本心,不断调适心态,提升面对挫折、管理欲望、追求长远幸福的能力。唯有青年主动涵养精神定力,美好生活的理想图景才能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语
  新时代青年美好生活观的精神向度与价值重构,是一场关乎青年个体命运与民族未来的深刻思想革命。它要求青年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勇敢地跨越消费主义的迷障,锻造精神世界的丰碑;在个体意识觉醒的浪潮中,智慧地超越自我中心的藩篱,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在技术编织的虚拟幻境外,坚定地扎根现实沃土,以奋斗创造书写生命的华章。唯有确立精神充盈、小大交融、奋斗创造的核心价值坐标,青年才能真正定义属于自己的美好,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将个人梦想与时代伟业交响共鸣。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