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探析及干预研究
文章字数:2625
手机因其功能性、便携性,已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常用工具。适度使用手机可以丰富个体的学习和生活,但若频繁使用手机则可能增加手机成瘾的风险,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以及学习问题,如学业拖延、学习倦怠等(曲星羽等,2017;侯娟,朱英格,方晓义,2021;彭海云等,2022)。朱玲玲和刘志强在对高职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的调查中指出,大学生在课堂教学、校内活动中的手机使用率高达90.89%,无节制地使用手机导致难以集中注意力的比例达到46.58%。在手机成瘾症状的检出率方面,大学生群体手机成瘾检出率在4.05%至27.4% 之间。姜永志(2014)认为手机成瘾主要是由于个体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过度滥用手机而引起的行为成瘾。相比传统的网络成瘾,手机成瘾更具有隐蔽性和普遍性,并且更容易对个体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贾悦,2015)。因此,大学生手机成瘾日益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应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某高校340名在校大学生参与问卷调查,调查对象身体健康,智力正常。
(二)研究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云南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3。多位国内研究者的调查结果表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可用于筛选大学生中的手机成瘾问题(王相英,2012)。量表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戒断症状,即没有使用手机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突显行为,即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社交抚慰,即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心境改变,即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量表采用的是5级记分制,总分超过48分则可以判断出存在手机成瘾倾向。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总体情况分析。通过调查数据结果发现,存在24.12%的大学生有手机成瘾的倾向,表明已经有部分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出现成瘾现象,成瘾现象并非单纯行为失控,而是多重社会机制与个体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此外,通过对手机成瘾的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均高于理论均值,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没有使用手机时会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较大作用;手机的使用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情绪变化。这四个维度的情况显示,手机的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带来便捷,使他们能够获取足够多的线上学习资源辅助学习,还能帮助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但是,这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消极的情绪反应。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引导大学生合理地使用手机。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女生的手机成瘾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表明女生的成瘾程度要高于男生,在戒断症状、社交抚慰以及心境改变方面,女生的表现比男生更明显。女生在“戒断症状”上的高分(如焦虑、心慌等生理心理反应)表明其对手机的依赖性较强,可能与女性更倾向于通过持续性社交互动维持情感联结有关。而“社交抚慰”维度的突出表现,表明女生认为手机使用对其人际交往的作用更大,女生在生活中更依赖手机中的点赞、评论等即时反馈获得认同感。此外,女生在“心境改变”上的显著差异(如情绪低落时更依赖手机调节)提示其情绪管理策略存在数字化倾向,短视频、社交媒体的高情感唤醒内容成为快速调节情绪的工具,但也可能导致情绪调节能力退化。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在手机成瘾程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手机的使用在各个年级都很普遍。当代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处于高数字化环境中,智能手机已成为生活基础设施(如课程签到、作业提交、社交联络均依赖手机),年级差异难以突破这种“刚需性使用”的共性。此外,现在的大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常态化,无论是低年级通识课还是高年级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如慕课学习、微信群通知)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导致各年级学生被迫维持相似的使用强度。
(四)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文理科上的差异分析。调查数据显示,文科生的手机成瘾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表明文科生的成瘾程度要高于理科生,在戒断症状、凸显行为、社交抚慰以及心境改变方面,文科生的表现比理科生更明显。总结原因发现,由于文科生大部分是女生,理科生大部分是男生,文科生对人文关怀与情感共鸣的高需求,使其更依赖手机的社交抚慰功能如线上表达、社群互动,而理科生通过逻辑推导或实验成果获取满足感,对虚拟社交的补偿需求较弱。此外,由于学科的差异性,文科学习对信息获取与社交互动的需求较高,例如文科课程中的文学、教育学,常需广泛阅读、参与讨论和撰写论文,学生更依赖手机或互联网即时查阅资料、参与在线讨论群组,这导致手机使用频率增加。而理科学习的专注性与连续性需求强,理科课程如数学、建筑工程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解题或实验,手机可能被视为干扰源,使用场景受限。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路径
(一)针对不同性别学生干预路径。针对女生,组织女生主题沙龙、读书会、手工艺工作坊,提供低压力线下社交场景,替代线上社群互动。推行“现实好友计划”,鼓励女生与室友/同学每日进行30分钟面对面交流(如共进早餐、散步)。通过团体辅导,如人际关系训练、自我表达练习减少对线上浅层社交的依赖。针对男生,组织团队竞技活动如篮球联赛、编程马拉松,通过协作任务促进深度社交。开设男生情感表达工作坊,鼓励线下倾诉替代“有事才联系”的功利性社交。
(二)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干预路径。针对文科生,班主任可设立“无手机阅读时段”,文科课程中每周安排2次90分钟深度阅读课,学生需将手机存入保管柜,仅使用纸质书籍或离线电子阅读器。推广“手写笔记法”,要求课堂笔记必须手写,减少课堂刷手机查资料的行为。针对理科生,在理科教学楼设置“无手机自习层”,提供免费计算器、纸质公式手册等替代工具。组织跨学科科创竞赛如机器人设计、低碳能源方案,通过团队协作减少“独处刷手机”时间。
四、结语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现象非常普遍,其中,性别因素、专业因素以及人格特质等都会影响其手机使用。作为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如阅读、手工、运动以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在后期研究中,会继续追踪有手机成瘾的学生,对其进行干预,帮助大学生理性使用手机。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探析及干预路径研究—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4JK10)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某高校340名在校大学生参与问卷调查,调查对象身体健康,智力正常。
(二)研究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云南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3。多位国内研究者的调查结果表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可用于筛选大学生中的手机成瘾问题(王相英,2012)。量表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戒断症状,即没有使用手机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突显行为,即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社交抚慰,即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心境改变,即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量表采用的是5级记分制,总分超过48分则可以判断出存在手机成瘾倾向。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总体情况分析。通过调查数据结果发现,存在24.12%的大学生有手机成瘾的倾向,表明已经有部分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出现成瘾现象,成瘾现象并非单纯行为失控,而是多重社会机制与个体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此外,通过对手机成瘾的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均高于理论均值,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没有使用手机时会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较大作用;手机的使用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情绪变化。这四个维度的情况显示,手机的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带来便捷,使他们能够获取足够多的线上学习资源辅助学习,还能帮助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但是,这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消极的情绪反应。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引导大学生合理地使用手机。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女生的手机成瘾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表明女生的成瘾程度要高于男生,在戒断症状、社交抚慰以及心境改变方面,女生的表现比男生更明显。女生在“戒断症状”上的高分(如焦虑、心慌等生理心理反应)表明其对手机的依赖性较强,可能与女性更倾向于通过持续性社交互动维持情感联结有关。而“社交抚慰”维度的突出表现,表明女生认为手机使用对其人际交往的作用更大,女生在生活中更依赖手机中的点赞、评论等即时反馈获得认同感。此外,女生在“心境改变”上的显著差异(如情绪低落时更依赖手机调节)提示其情绪管理策略存在数字化倾向,短视频、社交媒体的高情感唤醒内容成为快速调节情绪的工具,但也可能导致情绪调节能力退化。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在手机成瘾程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手机的使用在各个年级都很普遍。当代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处于高数字化环境中,智能手机已成为生活基础设施(如课程签到、作业提交、社交联络均依赖手机),年级差异难以突破这种“刚需性使用”的共性。此外,现在的大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常态化,无论是低年级通识课还是高年级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如慕课学习、微信群通知)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导致各年级学生被迫维持相似的使用强度。
(四)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文理科上的差异分析。调查数据显示,文科生的手机成瘾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表明文科生的成瘾程度要高于理科生,在戒断症状、凸显行为、社交抚慰以及心境改变方面,文科生的表现比理科生更明显。总结原因发现,由于文科生大部分是女生,理科生大部分是男生,文科生对人文关怀与情感共鸣的高需求,使其更依赖手机的社交抚慰功能如线上表达、社群互动,而理科生通过逻辑推导或实验成果获取满足感,对虚拟社交的补偿需求较弱。此外,由于学科的差异性,文科学习对信息获取与社交互动的需求较高,例如文科课程中的文学、教育学,常需广泛阅读、参与讨论和撰写论文,学生更依赖手机或互联网即时查阅资料、参与在线讨论群组,这导致手机使用频率增加。而理科学习的专注性与连续性需求强,理科课程如数学、建筑工程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解题或实验,手机可能被视为干扰源,使用场景受限。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路径
(一)针对不同性别学生干预路径。针对女生,组织女生主题沙龙、读书会、手工艺工作坊,提供低压力线下社交场景,替代线上社群互动。推行“现实好友计划”,鼓励女生与室友/同学每日进行30分钟面对面交流(如共进早餐、散步)。通过团体辅导,如人际关系训练、自我表达练习减少对线上浅层社交的依赖。针对男生,组织团队竞技活动如篮球联赛、编程马拉松,通过协作任务促进深度社交。开设男生情感表达工作坊,鼓励线下倾诉替代“有事才联系”的功利性社交。
(二)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干预路径。针对文科生,班主任可设立“无手机阅读时段”,文科课程中每周安排2次90分钟深度阅读课,学生需将手机存入保管柜,仅使用纸质书籍或离线电子阅读器。推广“手写笔记法”,要求课堂笔记必须手写,减少课堂刷手机查资料的行为。针对理科生,在理科教学楼设置“无手机自习层”,提供免费计算器、纸质公式手册等替代工具。组织跨学科科创竞赛如机器人设计、低碳能源方案,通过团队协作减少“独处刷手机”时间。
四、结语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现象非常普遍,其中,性别因素、专业因素以及人格特质等都会影响其手机使用。作为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如阅读、手工、运动以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在后期研究中,会继续追踪有手机成瘾的学生,对其进行干预,帮助大学生理性使用手机。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探析及干预路径研究—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4JK10)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