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优势
吴文君
文章字数:29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精神生活状况不仅关乎其自身成长发展,也关系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是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主流群像。但是,受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多元价值观念碰撞交锋、数智技术更迭创新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也面临着精神物化、精神懈怠、精神内耗、精神虚无等困境。劳动教育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优势
  本源性优势。精神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主体自觉建构精神世界、满足精神需要、追寻生命价值的实践活动。劳动作为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既是精神生活得以生成的前提,也是精神生活不断发展的动力。劳动教育作为“关于劳动的教育”“通过劳动的教育”“为了劳动的教育”,始终围绕“劳动”展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精神世界。因此,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具有本源性优势。
  专门性优势。劳动精神是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注重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虽然培育劳动精神并非劳动教育的专利,但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劳动课程、组织劳动实践、弘扬劳动文化等途径更有针对性地弘扬劳动精神。因此,劳动教育在培养劳动精神方面对于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具有专门性优势。
  全面性优势。真善美是人对精神生活的最高要求,劳动教育则同时富含真善美的精神元素,追求真善美的统一。首先,劳动教育注重在劳动实践中求得真知,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知识观。其次,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害,主动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再次,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体悟劳动之美,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生活。除此之外,劳动教育还能强健体魄,为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对于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具有全面性优势。
   二、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高校劳动教育取得了新成效。然而,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出来,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劳动教育价值空心。高校劳动教育重在精神层面解忧、解惑、解渴。面对一部分大学生精神生活世俗化、娱乐化等不良倾向,高校劳动教育应当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引导大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然而,还有一些高校过于注重劳动教育的形式,却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内核,致使劳动教育沦为休闲娱乐的游戏。当趣味性凌驾于思想性之上,不仅不能为学生的精神世界赋能,反而会加深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等错误观念,削弱学生的精神力量。这种空心化的劳动教育不利于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
  劳动教育过程离身。劳动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以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为中介,才能真正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一些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还存在“重教育,轻劳动”的现象,暴露出离身化的倾向。例如,单靠课堂教学和理论灌输,缺乏面向社会和融入自然的劳动实践。抽象的劳动教育并不能帮助学生体会劳动价值,增进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关切。这种“课本上的劳动教育”“教室里的劳动教育”违背了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规律,制约了劳动教育价值的实现。
  劳动教育内容倒挂现象。从学段来看,高校劳动教育与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内容重复、倒挂的情况。相较于中小学劳动教育,高校劳动教育应当强化劳动价值观培育,厚植学生的劳动情怀,夯实学生的劳动信念,注重专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然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学段目标还不够清晰。例如,将面向成年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等同于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忽视劳动新形态及其发展趋势,劳动教育僵化为“动动手、流流汗”的简单劳动实践;脱离学生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劳动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凡此种种,都是劳动教育未能充分关照高等教育特点以及大学生精神需要的表现,这势必会削弱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三、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优势,要做到精准发力、系统施策、协同育人。
  明确学段目标。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必须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实现目标跃升,具体体现在引导大学生认同劳动价值、体悟劳动幸福、夯实劳动信念、注重劳动创造。对照学段目标,高校劳动教育一要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劳动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的作用,构建更加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彰显高校劳动教育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二要加强社会实践,避免劳动教育陷入照本宣科、填鸭灌输的误区,引导大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中体悟劳动幸福、创造伟大价值;三要选树劳动榜样,讲好劳模故事,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成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标杆;四要注重文化浸润,积极营造校园劳动文化,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强化价值引领。劳动教育不能矮化为娱乐休闲的游戏,而要致力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回应他们的精神困惑、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为此,高校劳动教育一要开阔历史视野,引导大学生“回望来时的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劳动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精神养分;二要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走好自己的路”,在劳动精神与资本逻辑的纵横比较间夯实“四个自信”,以饱满的劳动热情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三要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展望未来的路”,用真才实学扛起强国复兴的使命担当,在劳动奋斗中积蓄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
  注重劳动实践。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应当以专业劳动、创新劳动和公益劳动为主。具体而言,要通过专业劳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帮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精神力量;通过创新劳动引导他们了解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前沿成果和发展趋势,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劳动者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在加速涌动的技术洪流中坚守精神高地;通过公益劳动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志愿精神和奉献精神,引导他们树立心系人民、甘于奉献的精神追求。
  基金项目:本文系合肥工业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启动专项A项目“大学劳动教育的学段特征及其实践要求研究”(JZ2024HGQA013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JS2025ZSPY0065)、安徽省哲学社会 科学规划项目(JS2024AHZS005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